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07)01-0012-04 流域作为最典型的一种区域类型,一直以来都颇受人们重视。但人们对流域的认识主要集中在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沿江城市群和城市带的建设上,而对流域背景下的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关注还很不够,也就是说,对流域背景下城镇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缺乏必要的认识。为此,文章以汉水流域为背景,运用双核结构模式对其背景发育下的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初步的机理分析。 1 城镇行政等级体系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城市体系与政区体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讲具有一致性。所以,要弄清楚区域城镇体系及其空间结构的演变,必须先理顺该区域在不同历史时期行政体系的演变。对于汉水流域而言,政区等级体系在历史时期呈现2个或3个等级,或为郡—县、州—县两级,或为州—郡—县、道—州—县、路—州—县三级。 1.1 秦迄五代时期(BC221~AD960) 秦朝(BC221~207)推行郡县制,是我国政区体系确立的第一个朝代,当时全国拥有47个郡1000余个县[1],汉水流域跨南郡、汉中郡、南阳郡3个郡17个县之地。南郑、宛县分别为汉中郡、南阳郡治所,是流域上最早的一级行政中心城市。南郡的治所江陵不在汉水流域范围内,所以,不作为文章重点研究对象。 与秦朝时期相比,两汉时期(BC206~AD220)全国行政等级体系没有变化,仍是郡县两级,但在数量上却有了很大增加,达到100余个郡。汉水流域郡县数量也是如此。西汉时期6个郡51个县,新增了武都郡、弘农郡、江复郡3个郡34个县[2]。不过新增的3个郡治所都不在该流域内。中游地区的一级行政中心城市仍为宛县,上游地区的一级中心城市却发生了东迁(由南郑迁至西城)。进入东汉以后,郡县数量变化较小,南郑和宛县处于城市体系中最高等级。 三国(AD220~280)时,城市行政等级体系进入州—郡—县三级。汉水流域跨荆州、益州、雍轴3个州12个郡55个县之地;郡级数量翻了一倍,县级数量也有所增加。其中,荆州分为荆州吴和荆州魏。新野虽然为荆州魏治所,但在地位上称不上一级行政中心城市荆州吴的治所江陵为一级行政单位,但它处于汉水流域范围之外。南郑(汉中郡治所)、西城(魏兴郡治所)、上庸(上庸郡治所)、房陵(新城郡治所)、南乡(南乡郡治所)、宛县(南阳郡治所)、襄阳(襄阳郡治所)为二级行政中心城市。位于汉水下游的江夏邢治所仍不在汉水流域内,其郡辖范围内的夏口还未实现建制。西晋重归统一,汉水流域跨梁州和荆州2州10个郡54个县,南郑为梁州治所,理所当然为一级行政中心城市。荆州治所江陵不在汉水流域内。值得一提的是江夏郡治所已迁移到汉水流域内安陆。 东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并立、政局混乱,使汉水流域的郡县设置变化无常,隶属关系多变,旋立旋废的情况时有发生。东晋:4个州14个郡。宋:3个州13个郡。齐:4个州6个郡。梁:12个州郡。陈:13个州郡。 隋朝(AD581~618)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整,裁并了许多州郡,扩大了县的面积,又以州为基础,合州郡为一级,变三级地方行政制为州(郡)县二级[3]。据《隋书地理志》所载,隋共有郡190个,有县1255个。汉水流域跨16个郡71个县。郡县数量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多。南郑、金川、光迁、上洛、南乡、武川、穰县、比阳、襄阳、枣阳、隋县、长寿、沔阳、江夏、安陆为该流域内一级行政中心城市。唐朝前期一级行政区为“道”,贞观元年(AD627年)全国分为10道,开元21年(AD733年)增至15道,统辖310多个州和1200多个县,汉水流域跨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淮南道、江南西道4个道15个州47个县。南郑、襄阳分别为山南西道和山南东道治所,理当成为汉水流域一级行政中心城市。 安史之乱之后,唐中央政府大为削弱,地方军阀拥兵割据,全国政区由15个道演变为47个藩镇,汉水流域跨山南东道节度使(治南郑)、金商都防御使(治西城)、山南东道节度使(治襄阳)、鄂岳观察使(治武昌)4个藩镇之地,城市行政等级体系演变为藩镇—州—县三级[3],一级行政中心城市为南郑、西城、襄阳、江夏。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又陷于分裂割据局面,各国疆域时有消长,政区也常有变动。汉水流域乃兵家必争之地,分属前蜀、周、南平诸国,行政区划屡有变化,但等级体系仍为节度—州—县三级,当时驻过节度使的一级行政中心城市有南郑、洋县、邓县、襄阳、南平。 1.2 宋代迄今时期 唐末五代以来,我国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商业活动在城内打破了坊(block)市(market)界限,在乡野形成了集体(fair)和集镇(market town)。北宋以后,集镇进一步发展,成为区域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汉水流域城市的行政等级体系也因此从以前的二、三级演变为四级。宋代(AD960~1279)一级政区为“路”。元丰年间(AD1078~1085)全国23路,统辖300多个州级政区。北宋时期汉水流域跨利州路、京西南路、京湖北路、永兴军路4路11个州35个县之地。南宋时期一部分县升为郡,但郡县总量没有变化。整个宋代时期,南郑(利州路治所)、襄阳(京西南路)都是一级政区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