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06)06—0001—07 1 引言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要有一定的自然条件作为基础。因此,如果说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决定因素,那么一定的自然条件就是城市产生、发展和经营必要的物质条件。尤其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它的作用尤为显著。在自然条件中,河流的有利与不利对城市的产生、发展与衰落的影响,更是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几乎每一座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其所在地的河流水域紧密相关。现代社会如此,历史上更是如此。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化的摇篮,素有“四渎之宗”、“百水之首”之尊称。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中下游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它对我国的发展曾经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由于它多沙、善淤、善决、善徙特别是下游改道频繁,又给沿河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七朝古都”开封,是我国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它始兴于战国,发展于晚唐时代,至北宋则达于极盛。金、元之世,始趋衰落,明末后,元气大伤,一蹶不振,直至1949年解放后才获得新生。纵观开封数千年的历史,可以发现开封这座城市,盛衰至极,反复变化[1],究其原因十分复杂。有诸如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等各方面因素,而地理因素所起的作用应该说更为重要。地理因素无外乎山川、植被、水系等,但对开封来说,则主要体现在河湖水系的影响上①。因此,通过对黄河及其支流历史演变的研究,可以推知黄河在开封城市形成和发展史上的作用以及对开封城市兴衰演变的影响。 2 黄河有利于开封城市不断向上发展的战国至北宋时期 从战国到北宋,是开封不断向上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除了政治、经济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以外,黄河除个别时期曾经南下会淮以外,大都在现河道以北行河。也就是黄河出了邙山后,总是往东北流去,从汲县、浚县一带,经濮阳、大名等地,由天津附近入渤海。今天的原阳、封丘、延津等地,当时都是在黄河以南。当时开封离黄河较远,黄河河道本身又较为稳定。再加上千百年来广大人民多次兴利除弊行动,从而为开封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2]。 2.1 大型引黄水利工程——鸿沟水系的开凿促使开封成为水上交通枢纽 战国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为了避免西面秦国的侵扰,同时图谋向中原发展,魏惠王将都城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都仪邑,号称大梁。魏惠王迁都大梁,开封城市可考的历史从此开始。但当时开封地势低平,易积水成涝、自魏惠王建都大梁以后,开封城市的治水引水工程就不断进行,公元前363年,魏惠王自荥阳引黄河水入圃田泽,然后开大沟,引圃田水东流,经大梁城北再折而南入颍水、涡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的鸿沟运河。这里所说的“大沟”即历史上有名的鸿沟。秦末楚汉相争,沟东属楚,西属汉,即此鸿沟,指的是大梁以南一段。 鸿沟全长约250km,它把流经豫东黄河平原的主要河流贯穿起来,构成一个以大梁为中心,沟通黄河下游、淮河中下游之间的水运网(图1)。这个水系,除了鸿沟外,还包括了获水、睢水、沙水、济水等河流。《史书河渠志》称:“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魏、卫,与济、汝、淮、泗会”,概括地说明了鸿沟水系沟通黄、淮,联络东方列国的形势。鸿沟水系的沟通,由此使大梁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运网中心,形成“北距燕赵,南通江淮,水路都会,形势富饶”的名都大邑[3]。
图1 鸿沟水系及大梁位置图 Fig.1 Honggou water system and the location of Daliang 鸿沟建成以后,引黄河水为源,大大提高了各河道的通航能力,大梁因地处鸿沟水系的中心,遂成为中原水上交通的枢纽。鸿沟水系的建设还提高了开封地区的泄洪能力,排除了附近的积水,改善了农田的浇溉条件,大大促进了魏国的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仅数十年间,大梁附近已成为魏国主要的农业区。经济实力的强大为大梁城市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久攻大梁不下,乃引鸿沟之水灌城,魏亡,大梁也惨遭破坏。魏都大梁历经130年繁荣,是开封历史上第一个兴盛期。 2.2 黄河分支——通济渠的疏浚使开封逐渐成为中原军事重镇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公元589年,隋灭陈,结束了汉末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隋朝建立后,政治安定。经济发展,汴州很快出现生机。隋王朝为了加强对南方的统治,并从南方取得财富,以支持北方的中央政权,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召集河南、淮北诸郡100万民夫,开挖通济渠(唐称广济源)。该渠由洛阳开始,引谷水、洛水达于黄河,经过一段黄河后,于板渚(现河南省荥阳县西北)引黄河水东南行,经过开封城下,到现安徽眙盱县北入淮河。这条通济渠向南通过江淮之间邗沟及江南运河,可达杭州,向北通过永济渠,可达涿郡(北京)。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南北大运河,通济渠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段。当时的汴州位居该渠咽喉,在漕粮的运输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到了唐朝,它除了具有这种水路交通的枢纽地位外,还是陆路驿道的一个枢纽。从西安东行至洛阳后,再向东、东北、东南行,有三条主要驿道,其中两条都必须经过汴州。特别是去当时唐王朝的财赋要地长江下游三角洲和江淮地区,必须由此经过,所以,从那时起,汴州实际上已经开始逐渐成为国内水陆交通重镇和国家经济命脉的总关卡[4]。以至于安史之乱之后,为免漕运中断京都受困,唐王朝在此设宣武军,节度使李勉又于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重筑汴州城,使汴州成为中原的军事重镇。这个汴州城是魏大梁城之后在史书上第二次有专门记载的开封城。也是开封城垣可考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