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06)04—0414—06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工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工业的空间结构决定着一定地域经济的基本区域格局及发展态势。工业空间结构是工业发展不均衡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是工业企业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所形成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形态,是区域发展状态的重要指示器。经济事象的空间结构研究始于20世纪30~40年代德国,其理论是在区位论基础上产生的,是综合的整体性的区位理论[1],包括Perroux的“增长极”理论、J.Friedmann等人的中心—外围理论, 陆大道的“点—轴”系统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内容是总结、归纳经济发展不均衡在空间上的变化及其表现形式。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学者应用上述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进行研究并探讨适合所研究区域的发展模式[2—4]。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5—7],本文依据地域经济系统理论[8], 把福建工业的空间结构放在时空关联系统中加以考察。从福建省销售额前300家工业企业(以下简称300强企业)的产品结构以及相应的行业结构两个层面来分析福建工业结构的异同,并据此诊断区域经济发展的时序进程;在此基础上,再从空间的集聚规模与集聚形态,总结、提炼福建工业空间结构的特征。进而,根据工业发展的时空关联性特征,提出了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对策和建议。
2002年,300强企业资产总额2158.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919.63亿元,共创利润146.4亿元[9],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4.17%、54.50%和71.66%。其中,仅产值50亿元以上的7家企业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就达34.4%,拉动全省工业增长8.2个百分点。300强企业是福建工业的主体,是福建经济发展的龙头,是各地市工业经济的核心。同时,300强企业中有许多跨国公司(如戴尔、柯达等)和台资企业(翔鹭、正新、灿坤、台和电子等),密切了福建与世界、特别是与台湾的经济联系,是福建经济与台湾经济、世界经济对接的实现者。因此,以300强企业作为样本,对福建省域工业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具有基础性意义。
1 工业空间结构形成的地理环境特征
1.1 台海西岸经济区的主体,长、珠三角的过渡区
福建省地处中、南亚热带地区,热量资源丰富,是我国亚热带农产品的主要产区和加工地;位于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临太平洋主航道,转口贸易和临港工业发达;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相望,是台湾与大陆经济对接的载体一台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北临浙江,南接广东,位于长、珠三角的过渡区,便于承接二者的经济辐射。
1.2 发达的交通系统为工业空间结构的形成提供了保障
已形成了以厦门、福州为枢纽,以航空、航海、鹰厦铁路、福州—南平—横峰铁路、沿海高速公路和众多国道为主的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与国内外联系便捷。发达的交通系统是工业空间结构形成的保障。
1.3 背山面海的地貌格局是工业空间结构形成的环境基础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面向东海,海洋资源丰富。境内峰岭连绵不断。东部沿海丘陵、平原与西部山地的自然环境呈现显著分异,东部沿海丘陵、平原地带,发展经济的条件相对优越。人口与经济活动主要集中于沿海平原、河谷盆地、山间盆地中的溪河边[10]。铁路与公路沿河谷分布。
2 省域工业结构及其发展的时序特征
2.1 省域工业结构特点
1)全省工业结构的总特点是以制造业为主体
从表1可以看出,福建工业以制造业为主,制造业企业数量占300强企业总数的88%。其中,在300强企业中企业数量所占比重超过5%的行业有食品工业、纺织、服装业、皮革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
2)各地市工业、特别是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产品互补性较强,分工、合作的空间较大
从表1可见,除了纺织、服装业、印刷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 石油加工及炼焦、塑料制品(28家企业)之外,其它行业至少是省内两个区域的专业化行业。也就是说,从行业层面上看,不同区域的专业化行业相同。但是,从产品层面上看,不同的行业情况不同。行业相同产品不同的是木材加工及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有色金属加工业、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工艺品及其它制造业。这类行业共有企业99家,以技术含量较高的机械工业为主。行业相同产品部分相同的是:泉州与莆田的皮革制品业,福州与漳州的木制家具制造业,三明与南平生产尿素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福州与泉州生产线材的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龙岩、南平、三明生产水泥的建材制造业,厦门与南平生产电池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泉州与莆田生产模具的金属制品业。这类行业共有企业74家,其中产品与其它区域相同的企业为22家,基本上是传统工业行业。
行业相同产品相同的是煤炭开采业、电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共有企业14家。
综上,尽管部分传统行业的产品有雷同现象,但各地市绝大多数(83.26%)专业化行业的企业生产的产品相异,其分工、合作的空间较大,特别是技术密集型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