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地理学理论视角及中国金融地理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小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1 李小建(1954—),男,河南孟津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学。

原文出处:
经济地理

内容提要:

基于对国际文献和中国实际的了解和思考,从金融机构的空间结构、空间发展过程以及金融机构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了金融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理论问题包括地理存在论、金融变化的区域经济影响观点、区域金融系统演化模式、金融地理的路径依赖、金融全球化与地方关系等;在此基础上,从环境对金融地理影响、全球化与区域金融系统、行政格局与金融体系、金融系统与区域发展、金融企业地理5方面提出中国金融地理研究的切入点。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7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金融地理学始于1950年代[1],但从1980年代以来才迅速兴起,现已成为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国际上不少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发表了一批很有分量的成果[2—6]。与国际上十分活跃的状况相比,金融地理学在我国国内的研究尚属刚刚起步。一些学者已经认识到金融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开始介绍国际相关研究状况[7,8],并结合中国实际,在信息对金融中心影响[9]、区域金融发展影响因素[10]、区域金融中心重组[11]、银行业空间系统变化[12] 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中国特殊的国情为金融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为了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很有必要从理论视角对国际进展进行一定深度的分析,并结合中国特点,对金融地理学发展进行认真思考。与一般文献综述略有不同,作者力图侧重本人视角和中国特点。

      1 金融地理学主要研究内容

      货币和金融业是揭示空间经济的主要切入点之一。近20多年来,国际上有不少学者关注货币、金融业区位与空间经济的研究。这些成果涉及金融地理学的诸多方面[2—6],诸如金融空间中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影响,货币空间与社会权力,货币与全球空间秩序变化,金融中心发展,国际银行业中心与空间经济,金融系统的空间结构,地方金融系统与区域产业发展,私有化与金融空间结构,全球化、管理与金融空间组织变化,国际金融市场的地域根植性,金融企业家、风险资本与区域发展,等等。对这些纷纭复杂的研究,必须从一定视角进行梳理。

      1.1 金融机构的地理研究

      金融地理学的客体是金融机构。所以,金融地理学应该把金融机构的空间结构、空间发展过程以及金融机构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目前已经进行的研究中,多数是围绕这一框架进行的。但仍有一些问题并未给予足够重视。在这一框架下,金融地理学可包括以下层面。

      1.1.1 不同金融机构区位研究

      不同金融机构具有不同的区位特征。这是其本身功能特征与社会经济现象的空间格局相互作用的结果。如银行与证券交易机构、外汇交易机构的区位会有明显差别:前者会相对较为分散,而后两者会较为集中[5]。甚至不同银行间也会有所不同。如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相比,会更加倾向于在居民区、企事业集中地等直接客户地布局分支机构。进一步分析,同一金融机构内部的不同组分,其区位也有明显差别。如银行的服务网点(支行、分理处、储蓄所等)会较为分散,而银行的总部和区域总部的区位会较为集中。这一点,与生产性企业的情况有些类似[13]。对金融机构区位的研究,1990年代曾有一些理论成果。如Porteous对银行区位模型进行了很好的理论分析[3]。通过对距离对银行贷款监督成本影响的模型分析,他认为,如果市场潜力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在不考虑价格竞争的情况下,将产生银行的集聚。其结果有点类似霍特林(Hotelling)对企业的空间分析模型[14]。近年来关于金融中心的研究文献很多,其中一些也与金融机构区位有关[9,11,15]。但是,总的来说,对金融机构微观区位的理论研究成果并不多。也许西方主流地理学家的注意力已经转向全球金融等更能引人关注的问题,但金融机构微观区位仍很重要。

      1.1.2 金融机构空间系统研究

      与以上讨论不同,金融机构空间系统侧重于金融机构之间关系的空间研究。如有些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形成了全国性的银行系统。全国性(或国际性)的银行通过其遍布各地的分支机构,组成复杂的空间系统。而另外一些国家(如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则长期以地方性银行为主。由此形成区域分割的金融空间系统。尽管后一类型的国家近年来随着政府金融管制的放开,也开始趋于向全国性金融系统发展,但历史上形成的格局仍有一定影响。对这一问题,西方学者的关注较多[5,16]。但是,计划经济下的特殊金融空间系统,以及由计划向市场转型过程中的金融空间系统变化,却几乎仍为空白。除了国家尺度外,国际甚至全球金融系统也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17]。但国家之内的区域金融空间系统研究不多。少数相关研究侧重于一国之内区域之间金融服务的差异[18]、城市内金融机构区域差异问题[19]。另外,金融企业本身的空间系统研究,对公司空间格局理论十分重要。但并未引起重视[17]。很少有相关成果问世。

      1.1.3 金融机构与区域关系研究

      该研究层面涉及金融机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以上讨论中,有一些已经与此有所关联(如金融机构区位、金融中心形成等)。下面外部影响的讨论也会考虑这一问题。这里,主要侧重金融机构空间系统与区域的关系。一般来说,一个区域可以仅有一个金融机构运营(这里的金融机构指相同拥有关系的一个金融企业,如中国工商银行,而不是指其分支机构),也可以有多个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可以是地方性的(如中国的城市银行等),也可以是全国性的。从金融企业角度,一个金融机构可以仅在一个地区运营(如地方银行),也可以在全国、甚至世界多个地区运营。通常情况为,一个区域会有多家金融机构,而这些机构中有一些并不限于仅在本区运营。这样,金融机构的空间系统与区域之间就形成了十分复杂的交错关系。对这种关系的研究,曾有一些关注。如Martin认为,地方和区域银行系统与全国性银行的分支系统相比,与当地的经济联系会更为密切,会更受制于也更投身于当地经济[5]。但不同情形下的实例以及理论研究,也还比较薄弱。

      该问题的另一层含义是区域金融的研究。区域金融为一区域金融系统的集成,不仅包括各种金融机构,而且包括与此相关的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文化和制度环境等。其研究视野除了一区域的金融系统形成演变之外,还包括区域之间金融的差异,区域间的金融联系等。我国经济学界关于金融地理的研究多属于区域金融学的范畴,主要涉及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20]。如认为中国1978—2000年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金融发展差距可以部分地解释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21]。其次是金融产业区域发展差异分析。如通过数据揭示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证券市场投资的块状结构特点[22],探讨了河南、山西、浙江的金融成长差异,并认为区域金融成长差异的原因包括地理环境、金融人格和自组织三个方面[10]。但区域金融还有一些领域未曾涉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