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国大革命期间英国对法政策的转变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勇,南京大学历史系;张愚速,商城县教师进修学校; 张勇(1966—),男,河南信阳人,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博士生、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0093)张愚速(1965—),男,河南商城人,河南省商城县教师进修学校讲师。(河南 商城 465350)

原文出处: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有力地冲击了欧洲大陆旧的封建统治秩序,也打破了欧洲原有的国际均势格局,从而引起了欧洲大陆封建君主国的不安。他们组织起来,对法国革命进行了疯狂的干涉。当时已建立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感到自己的国家利益和阶级利益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于是它也走进了反法的行列。它与欧洲的封建君主国们结成反法同盟,并成为这个同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07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85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83(2007)01—0035—05

      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这场革命引起了欧洲各君主国的恐慌,他们组织起来,发起了长达20多年的反法战争,最终又在法国恢复了波旁王朝的统治。然而,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反法最积极、最坚决的国家并不是欧洲大陆的封建君主国们,却是那个隔海相望、早已建立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英国。封建专制的君主国仇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在所难免,但资本主义的英国竟然比欧洲大陆的封建君主国们更加仇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实在让人费解。究其原因,则在于法国大革命破坏了欧洲原有的均势状态,对英国的国家利益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皆已构成了严重威胁。恢复欧洲大陆原有的均势格局、保护英国的国家利益和有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是英国反对法国大革命的根本原因。

      一、18世纪英国的内政与外交

      早在17世纪40年代,英国就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国家。1689年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明确规定: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停止法律的实施;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和招募常备军。国王的立法权力受到了限制,从此立法权力完全操纵到议会手中,国王成了一个只能依法而治的君主。18世纪以后,伴随着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国家行政权力的中心在逐渐向议会下移,国王也在逐渐向一个“统而不治”的虚君过渡。但英国“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革命后建立的是一个土地贵族与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国王、封建贵族爵位和封建特权都被保留,土地贵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他们不仅完全控制着上院,而且在下院也占据着优势,来自各郡的中小贵族的代表在人数上也常常多于来自城市的资产阶级的代表,国王则是英国最大的土地贵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王仍掌握着不小的权力,这一点我们可从1801年小皮特① 首相因与国王乔治三世在爱尔兰问题上的分歧而被迫辞职一事中看出。由于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高额财产资格限制,资产阶级中只有大资产阶级才能参与国家的政权。尽管如此,资产阶级毕竟参与了国家的管理。此外,在13世纪的《自由大宪章》、《牛津条例》之后,英国又颁布了《人身保护法》、《权利法案》等法律文件。这一系列法律文件在英国的陆续出台和实施,使得私有财产权、人身安全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深入人心。

      伴随着15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的兴起和随之而来的海外殖民扩张,英国和其他欧洲强国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欧洲霸权的矛盾不断激化,并因之发生了一系列的争霸战争。通过这些战争,英国先后打败了西班牙、荷兰、法国,最终确立了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其中18世纪与法国的争霸斗争持续的时间最久,也最激烈。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到七年战争、北美独立战争,英、法都是作为敌对的双方进行作战,以至于在法国革命爆发时很多英国人还把法国看作是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英国的天然敌人”,[1]95 因此,遏止法国的过分强大和对外扩张就成了英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点。由于荷兰、奥属尼德兰(比利时)等低地国家是英国通过莱茵河与欧洲许多地区进行贸易的重要通道,也是欧洲国家进攻英国的跳板,因此确保低地国家不受强国特别是法国的控制也成为英国外交的一项重要内容。在18世纪后期,荷兰还是小皮特财政改革基金和伦敦商人钱财的主要来源地,荷兰也就成了英国神经最敏感的地区。1787—1788年间,英国先后与荷兰、普鲁士一起组建了三国同盟②,共同保证荷兰的独立地位,其矛头主要指向就是法国。

      从地理环境上看,与欧洲大陆国家相比,英国是一个海岛国家。在过去航海技术不甚发达的时代,英吉利海峡就成了一道保护英国免受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纵观整个英国历史,外来军队入侵英国的事情只发生过两次:一次是公元前55年罗马人的入侵;一次是1066年的诺曼底征服。这种地理环境的优势使得英国历史上不需要维持一支强大的常备陆军。没有强大军队的支持,英国的专制王权就先天发育不全,从而为英国人民抵制专制王权和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有利条件。常备陆军的相对弱小,也使得英国在长期的海外争霸战争中常常采用一种独特的政策:尽可能地与别国结盟,在陆战中实行由英国人出钱、别的国家出兵的方式进行战争,英国则利用自己的海上优势从海上打击对手。英国人也因此获得了“盟国的付账人”的称号。[2]40 海洋的阻隔,还使得英国对争夺欧洲大陆上的土地不太感兴趣,而更多的是把争霸的注意力放在了海洋和殖民地上。尽管如此,英国仍然十分关注欧洲事务,因为它担心大陆某一国家的过分强大将会对英国的国家安全和海外霸权构成挑战。因此,每当欧洲有某一强国或国家集团突起,导致欧洲各国之间力量失衡,进而对欧洲和平、乃至英国的利益构成威胁时,英国就运用均势原则,扶弱抑强,使欧洲大陆的国际力量对比重新趋向平衡,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英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最大利益。16世纪以来英国与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的争霸战争,一定程度上也是这种均势外交的一种反映。均势外交构成了16世纪以后英国对外政策的一项基本原则。正是这种传统的均势外交的政策决定了英国在法国大革命中的根本立场与态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