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殖民化与欧洲建设

作 者:

作者简介:
于格·戴和特(Hugues Tertrais),男,法国巴黎第一大学教授。

原文出处:
浙江学刊

内容提要:

殖民帝国的解体和欧洲联盟的建设是同步进行的两个历史进程。学者们根据不同的学术专题对这两个历史现象进行的分析不可谓不多,然而这些研究恰恰很少将两个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尽管这两个事件之间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关联性。这一时间上的关联并不说明两个历史现象之间关系的机械联系,相反,我们须将其置于历史的长时段内考察其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了解欧洲如何从殖民帝国过渡到欧洲联盟这一过程。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07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非殖民化的历史进程时间较短,可是来的却很突然。它基本上持续了15年时间(1945年至1962年)。当然,葡萄牙在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的非殖民化(1975年和1999年)以及英国在香港的殖民地(1997年)的非殖民化可以视为整个非殖民化进程的尾声。然而它与持续了几个世纪的殖民化进程相比,真有天壤之别。欧洲建设的进程与此相同。若与欧洲国家之间持续了几个世纪的武力冲突相比,欧洲统一的进程所需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

      然而历史的变化却是巨大的。在20世纪初,强国的概念是与庞大的殖民帝国的存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当时两个最大的殖民帝国中,一个是人们常说的“太阳永远不落”的大不列颠殖民帝国,另一个是为法国人骄傲地称为由“白黄黑”三种肤色人种组成的法兰西殖民帝国。然而到了20世纪末,强国的概念却是和欧洲联系在一起的,尽管欧洲建设的进程比较缓慢。

      殖民帝国的解体和欧洲联盟的建设是同步进行的两个历史进程。学者们根据不同的学术专题对这两个历史现象进行的分析不可谓不多,然而这些研究恰恰很少将两个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尽管这两个事件之间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关联性。这一时间上的关联并不说明两个历史现象之间关系的机械联系,相反,我们须将其置于历史的长时段内考察其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了解欧洲如何从殖民帝国过渡到欧洲联盟这一过程。我们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与对法属印度支那的个案的考察紧密结合起来进行。这两个历史现象之间是否具有相互依赖的关系?我们须对两个历史进程所追求的目标及其实现的结果作一番思考。

      一、历史遗产:欧洲强国的崛起与殖民化的进程

      整个殖民化的进程持续了四百年以上的时间,从16世纪西班牙对美洲的征服起,直至1911年法国将北部非洲最后一批独立国家置于其保护之下为止,如该年法国与摩洛哥签署的保护条约。

      这一进程伴随着欧洲列强的崛起。于15世纪末掌握了海洋控制权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是第一批从本土出发征服全世界的冒险家。他们当时根据15世纪末教皇在1494年“道德西喇”条约中提出的分界线行事:西班牙人自大西洋往西进发而葡萄牙人则向东进发。正是这个缘故才促使他们最终于16世纪初在世界的另一端亚洲得以会合:西班牙人自东向西,越过太平洋抵达菲律宾,而葡萄牙人则自西向东,穿过印度洋,先抵达印度,然后抵达马六甲、澳门和帝汶。荷兰人后来沿着他们的航迹接踵而来,再后来就是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人和法国人,此时殖民者们的兴趣已经越来越集中于非洲大陆了。到19世纪末欧洲列强已经将全世界瓜分完毕,其殖民的动力也开始减速。

      此番对世界的征服有其自身的逻辑,因为它与当时欧洲的经济起飞有关,与航海技术的进步有关。然而与此同时,虽然此番征服已经势成必然,但是在欧洲新的政治架构中,尤其是在英国的议会下院和法国国民议会,对殖民地的征服仍然引起激烈的争论。殖民化的鼓吹者虽不乏其人,然而反对者也大有人在,尽管他们看重的更多是资源的浪费而非人权问题。

      1885年,在国民议会的辩论中,共和派人士余乐·费礼曾发表过一通“保卫和发扬”殖民征服精神的高论。他从中见出三重意义。其一为人口学的意义。欧洲人口那时已经愈来愈众,殖民地便是剩余人口的好去处,更何况还有众多失业者。如英国,众多失业者便到美洲去另起炉灶,开辟人生新天地。其二为经济学的意义,此论据最为要紧:为欧洲制造的产品寻求销售市场并为制造这些产品寻求生产原料。例如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第一阶段先锋的年轻的纺织业就急需来自非洲的棉花。其三,乃是意识形态的意义,虽然其说法今天听来刺耳,然而当时却是为殖民事业正名的有力说辞:“上等人种对于下等人种拥有权利”。换言之,前者有将后者带入文明时代的责任。

      殖民浪潮也是在欧洲各国相互竞争和冲突的情况下展开的。这些冲突既是殖民征服浪潮的原因之一,同时又是促使其更加蓬勃高涨的催化剂。

      欧洲各国间的竞争和冲突有时带有军事色彩。如马六甲博物馆就有实物说明为争夺通向太平洋和东亚地区的海上战略通道,葡萄牙人、荷兰人和英国人就曾先后展开过数次包围战。

      规模更加空前的乃是法国和英国之间跨越18和19世纪的激烈争夺,全世界为这两个国家提供了战场。在经历了七年战争之后,英国终于在1763年将法国赶出了其在亚洲印度和美洲加拿大的殖民地。19世纪末,对非洲的争夺迫使两国签署一项分享其对该大陆统治的协定,法国拥有非洲西部而英国控制非洲东部。然而这也未能避免英法两国殖民者之间此后仍然出现几乎导致兵戎相见的冲突事件,如1898年的法绍达冲突,便是明证。

      法国与德国之间也有重大的利害冲突,尤其是1871年之后和签署了法兰克福条约之后。法兰克福条约正式确认了拿破仑三世的法国与俾斯麦的普鲁士交战时遭受的惨败。由于无法在欧洲夺回失去的领土,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便在殖民地征服过程中试图重建其面对相邻而敌对的德国的强国地位。在此问题上,虽然并非人人都赞同此项政策,然而恰恰是此项政策在当时得到了实行。

      这一殖民帝国之间的利害冲突的背景给欧洲各国关系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如果我们离开了殖民帝国这一线索,便无法理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的结盟关系。法国和英国在持续了几个世纪的敌对冲突之后终于在1904年重归于好,签署了友好谅解协议并由此解决了两国之间就殖民地问题而出现的纠纷。几年之后,英国与俄国达成了相同的协议。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场悲剧性的世界大战将法国、英国和俄国通过三边协议而结盟的三大殖民帝国与根本就不是盟国的德国与奥匈帝国这两个强国对立起来。德国与奥匈帝国被人们十分贴切地称为中欧强国,因为从地缘战略的角度看,这两个强国完完全全地被已然覆盖了全世界的三大殖民帝国所包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