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83(2006)04-0081-06 渤海是中国唐王朝时期东北地区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与日本隔海相望,终一世,一直与日本保持着友好的外交往来。渤海与日本最早的往来是在日本元正天皇养老四年,即渤海武王大武艺仁安二年(720年),日本“遣渡岛津轻津司从七位上诸君鞍男等六人于靺鞨国,观其风俗”①。6年之后,渤海第一次派出使团正式出访日本,史载武王大武艺仁安八年(726年),“遣郎将高仁等二十四人聘于日本”②。此后一直到926年渤海灭亡前夕,见于史籍记载的渤海出使日本共有34次。在频繁的交往过程中,日本逐渐确立了稳定的接待渤海使者的外交礼仪和外交制度,从渤海使者抵达日本列岛到回归故国,日本接待渤海使者的礼仪大致可分为入境礼仪、入京礼仪、离境礼仪3个部分。 一、入境礼仪 渤海派往日本的使团人数在23人至359人之间不等,有明确记载使团人数的有23次,其中使团人数在20~30人之间的有3次,40~100人之间的有4次,100~105人之间的有13次,150~200人的有1次,300~400人的有2次,可见使团人数大多集中在100~105人之间,其中尤以105人为常数,达8次之多。使团成员包括大使、副使、判官、录事、译语、史生、通事、首领等,此外还有主神、医师、阴阳师、船师、射手、卜部、杂使、船工、柂师、傔人、挟杪、艄公、水手等,整个使团由大使和副使率领。由于渤海前后期出使日本的目的不同,因而使团长官的身份也有所不同,在762年以前也就是渤海大钦茂前期,渤海出使日本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求政治军事上的盟友,因而大使、副使皆由武将担任,如宁远将军高仁义,若忽州都督忠武将军胥要德,云麾将军己珍蒙,辅国大将军慕施蒙、杨承庆,归德将军杨泰师,辅国大将军高南申等。大钦茂后期,逐渐转向以经济贸易为主,因而在762年以后,渤海使团的长官转为以行政官员为主,如行政堂左允王新福,青绶大夫壹万福,献可大夫司宾少令史都蒙、张仙寿,匡谏大夫工部郎中吕定琳,政堂省左允王文矩、贺福延、乌孝慎、杨成规等。后来随着两国交往转向以文化交流为主,渤海使团长官又转而以有才华的文官担任,如文籍院少监王龟谋、裴颋、裴璆等。 渤海与日本隔海相望,由于路途遥远,海路艰险,常常有意外发生,因而路途中丧生者也有很多,如渤海第一次遣使出访日本,由高仁义、高齐德率领共24人,但因海中遇风,“而著虾夷境,仁义以下十六人被杀害,首领齐德等八人仅免死而来。”③ 第9次史都蒙率团187人出使日本,“忽遭恶风,桅折帆落,漂没者多。计其全存,仅有四十六人。”④ 第12次渤海出访日本,“渤海国大使李元泰以下六十五人,乘船一只,漂著部下,被虾夷略十二人,现存四十一人。”⑤ 第13次,“渤海国使吕定琳等六十八人漂着夷地志理波村,因被劫略,人物散亡。”⑥ 对于溺死者,天皇派人葬埋之,如“高丽(渤海)使辈三十人溺死,漂着越前国江沼、加贺二郡。至是仰当国,令加葬埋焉”⑦。渤海使团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日本,其登陆地据日本史籍记载,多在能登,“比年渤海国使来著,多在能登国,停宿之处,不可疏陋,宜早造客院。”⑧ 此外也有在出羽、越后、加贺、隐岐、伯耆、但马、长门、若狭、出云、珠洲郡、岛根郡等登陆。 为迎接渤海使者,日本国在使团登陆地建造客馆,并规定:“凡蕃客往还,若有水陆二路者,领客使与国郡司相知,逐便预定一路,明注所须船驮人夫等数。及客到时日,递牒前所,应须供客之物,令预备拟,不得临时改易及有停壅。如有事故,必须停滞及改张者,速告前所,勿致费损。”⑨ 也就是说,在渤海使团正式登陆日本国之前,领客使与国郡司要事先拟定好使团行走路线,并注明所需船驮人夫等的数目,递牒前所及所需供给使团的一切物品都应预备好,不能临时有所变动,若有,则应迅速告知前面驿所,避免浪费。渤海使团登陆后,一般皆由登陆所在地的地方官府上报天皇,同时安置渤海使团于客馆安歇,依例供给物品,勤加招待。地方政府按照朝廷规定每日供给渤海使团粮食等物品,如大使、副使每天各供稻五束,判官、录事各供稻四束,史生、译语、天文生各供稻三束五把,首领、艄公各供稻二束五把(日本古制一手抓满稻谷,三次为一把,十把为一束,一束约二斤左右)。 渤海使团在登陆处被安置好后,便等待皇帝召其入京朝见。日本天皇派有专职人员负责渤海使团在日一切事务。据《延喜式》卷11“太政官”记载:“凡蕃客入朝,任存问使、掌客使、领归乡客使各二人,随使各一人,通事一人。又预差定郊劳使、慰劳使、劳问使、赐衣服使各一人。宣命使、供食使各二人。赐敕书使、赐太政官牒使各二人。”其中存问使主要负责接待入境的渤海使团,在渤海使者登陆日本国后,首先,日本政府派存问使前往使团安置处进行接洽,存问使一般官居六位,主要负责审查渤海国的国书和中台省致太政官的牒,审查其是否符合日本政府要求的体例,若不合则却还。此外渤海使团若有违例入觐等事皆由存问使诘问,如848年,王文矩等第三次出使日本时,“存问使等驰驿,奏诘问客徒等违例入觐之由问答文等。”⑩ 871年,杨成规出使日本,“存问渤海客使少外记大春日朝臣安守等,开大使杨成规等所赍启牒函,诘问违例之由问答状,及记录安守等向加贺国途中消息,驰驿奏上。”(11) 存问使接洽通过之后,驰驿上奏,渤海使者便准备入京,但并非使团全体成员皆入京,而只是由大使、副使带领一部分使者入京觐见,其余大部分留在便处和客院。 二、入京礼仪 日本对渤海使团入京人数的限制最初是不得超过40人,如771年壹万福等出使日本时共有使者325人,而日本天皇则“征渤海国使青绶大夫壹万福以下四十人,令会贺正”(12)。后来对渤海使团入京人数进行压缩,只允许20人入京。如871年杨成规率105人出使日本,仅有“二十人入京”(13)。919年裴璆第二次出使日本时,也只有“二十人著于鸿胪馆”(14)。但也有特例,如776年史都蒙率187人出使日本,途中遇海风,幸存登陆者仅有46人,当天皇下令召史都蒙等30人入朝时,都蒙言辞恳切请求天皇:“都蒙等一百六十余人,远贺皇祚,航海来朝。忽被风漂,致死一百二十,幸得存活,才四十六人。既是险浪之下,万死一生,自非圣朝至德,何以独得存生!况复殊蒙进入,将拜天阙。天下幸民,何处亦有!然死余都蒙等四十余人,心同骨完,期共苦乐。今承十六人别被处置,分留海岸,譬犹割一身而分背,失四体而匍匐。仰望宸辉曲照,听同入朝。”(15) 天皇许之,都蒙等46人遂同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