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7)07—0083—12 信札,又称函札、书札,古称书牍,是治史不可或缺的资料。道咸之前,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即是依靠信札。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笔者曾阅读过较多信札,一般说来官愈大,其所藏的信札愈有价值,盖因其地位重要。但又不尽然。有些没有官职的幕僚,其信札亦不可忽视,赵凤昌可谓最典型之代表。其所藏之信札,真可谓是尺牍之精华,史料之瑰宝,谓其价值连城亦不为过。国家图书馆善本室共藏《赵凤昌藏札》原稿36函109册。在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决定将此珍贵藏书影印出版之际,遵戴逸师之命,笔者有机会将该稿本,翻阅一过,深感受益匪浅,谨略述其梗概,以期唤起同仁们之兴趣。 一、赵凤昌跌宕起伏的人生 赵凤昌,字竹君,一字惜阴,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咸丰六年(1856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他于上海南阳路建造邸宅一座,命名“惜阴堂”,由张謇题写匾额,且写有《惜阴堂笔记》传世。 赵凤昌的一生虽然没有科举功名,也没有担任过高官,然而,其经历可谓跌宕起伏,不同凡响。赵氏对中国近代史之影响,也非一般封疆大吏可比。 关于赵凤昌的早年身世,坊间流行资料甚少,刘厚生所著《张謇传记》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其文曰:他幼年失学。在某钱庄做学徒,常常到一个姓朱的家里送银钱。那时他年纪不到二十,人极机警。因为家贫之故,私自挪用了钱庄之款,被经理停职。他就向那姓朱的诉苦。姓朱的很有钱,就向他说:“看你人很聪明,你最好还是读书,可望上进。”凤昌说:“我读不起书了,还是请你荐一件事情吧!你家店铺很多,我只想荐我到铺子里当一个小伙计。”姓朱的说:“你不是当伙计的人,你既不 愿读书,我索性多送你几个钱,你去捐一个小官,到省候补,一定可以出头。”于是这姓朱的不由分说,替他捐一个县丞,并送了他旅费,分发到广州,混了几年,后来张之洞做两广总督,就很赏识他,让他做总督衙门文案,参与一切机密。后又随之洞到湖广总督任内,格外亲信。[1](P93) 刘厚生所述内容,可能来自赵凤昌的密友张謇。但是,并不十分准确。据赵尊岳所记,其父到粤后,“初任粤藩姚觐元记室,旋入署粤督曾国荃幕府。”[2](P246) 所述与刘说稍异。光绪十年四月,张之洞升任两广总督,赵风昌遂有机缘与张之洞相识。张之洞出身翰林,爱才若渴,对于幕府中的赵凤昌格外垂青。结交张之洞可谓是赵凤昌一生的重要转折点。 又据清档记载,赵氏在两广总督衙门正式身份,尚不是像刘厚生所称“文案,参与一切机密”,而是“巡捕”。[3] 所谓巡捕,是指清代总督、巡抚等地方长官的随从官吏。当然,作为随从官员,也亲疏有别,分工不同。总之,赵凤昌很可能是处理张之洞文案事宜,但又不限于此,他甚至还替张之洞管理一些重要的家政。 张之洞之所以如此信任赵凤昌,主要是因为赵氏精明过人,办事干练,而且记忆力极佳。张之洞本人起居无节,“有时正在办公事文书的时候忽然睡着了,又忽然想到要检查书籍;有时正在看书,忽然又想检查档案。只有赵凤昌有此记忆力,替他随时检查。又他对日行公事之来往文件卷宗,往往随手抛弃,事过辄忘不易搜寻。只有赵凤昌能替他整理安排,井井有条,一索即得。”[1](P93) 光绪十五年张之洞调往湖广总督任后,赵凤昌以亲信幕僚随往,仍然处理文书机要。但是,好景不长,光绪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大理寺卿徐致祥受翰林院周锡恩之托,[4](P63) 上书弹劾张之洞辜恩负职,且牵连赵凤昌。其中有关揭参赵凤昌的文字略谓: 直隶州知州赵凤昌,细人也,小有才,奔走伺候,能得其欢心。该督倚为心腹,终日不离左右。官场中多有陷媚赵凤昌以钻营差缺者,声名甚秽。该督方自以为能使贪使诈,而不惜甘受其愚,且深讳其失。[5](P6) 由于徐致祥参折的内容,涉及张之洞在两广总督及湖广总督两地情事,因此,书上之后,即奉旨著两广总督李瀚章、两江总督刘坤一分别照原参各节确切查明。 军机处寄两广总督李瀚章之上谕称: 有人奏,疆臣辜恩负职,据实纠参一折,据称:海广总督张之洞,前在两广总督任内,司道谒见,往往候至终日而不得见,候补州县,概不接见。所喜者一人而蓑十数差,率皆浮薄夸诈之辈。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探访本地富家,借端罚捐,数至钜万,恣意挥霍,亏耗帑项甚钜。藩司王之春,掊克聚敛,直隶州知州赵凤昌,声名甚秽,该督俱加信任等语,著李瀚章按照原奏各节确切查明,据实具奏。原折著摘抄给与阅看,将此谕令知之。钦此。[6](P19) 而军机处寄致两江总督之上谕则称: 有人奏,疆臣辜恩负职,据实纠参一折,据称:湖广总督张之洞,自移督湖广以来,议办炼铁并开煤铁各矿,乞留钜款,轻信人言,浪掷正供,又复多方搜索,借电竿毁通桥,几酿巨患,督署被焚,而不入告。州县补缺勒捐,逞臆妄行。藩司王之春,掊克聚敛;直隶州知州赵凤昌,声名甚秽等语,著刘坤一按照所参各节,确切查明,据实具奏。原折著摘抄给与阅看,将此谕令知之。钦此。[6](P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