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毓麟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分子,他的交通思想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其中心认识之一是拒外债,主要动因是我国无偿还能力,外债因政府不负责任、人民有失监督而危险异常,以及铁路等交通业是列强侵华的工具、先导;之二是倡商力,反对官办、官督商办、绅办。在今天看来,由于内资匮乏,借外债筑路乃不争之必然,对此问题,不存在借与不借的问题,而是借多借少的度的问题;就官办与商办而言,双方各有自己的资源优势,皆非十全十美之举,比较务实的手法便是,使两种制度由对立而相容,适合商办者商办,适合官办者官办,或者官督商办,亦未为非可。官办+商办,官商合作,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必由之路。总之,杨毓麟的交通思想中之两大中心点拒外债、倡商办,乃非理性的认识,并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需要。但是,这一主张并非杨毓麟所独有,也非革命派的一家之言,而是包括立宪派在内的民间舆论的共识、共同诉求,这充分显现了失控了的清末我国社会之非理性特征。 摘自《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3(原文约1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