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台湾的防军

作 者:

作者简介:
许毓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北京 100006

原文出处:
近代史研究

内容提要:

台湾始有防军驻防的时间是在同治五年(1866),此后防军的重要性逐渐超越绿营,成为清末戍台的主力。这些驻台的防军,可以区分为楚军、淮军、福建绿营练军、广东绿营练军、贵州绿营练军、台湾绿营练军。他们当中以淮军最为重要,因为在光绪十一年(1885)台湾建省以后,该部被赋予防卫台湾的重责。防军的驻防,也改变了台湾既有的军队组织。受到影响者包括:台湾绿营、番屯、团练。他们纷纷仿照防军的营制,学习使用洋式武器,甚至领取远比本俸还高的军饷。至于戍台防军,所参与的战争有对内、对外两种。前者的代表性战役是平定光绪十四年(1888)彰化施九缎事件、十三场的原住民战争,以及追捕土匪。后者是在同治十三年(1874)牡丹社事件、光绪十至十一年(1884—1885)中法战争、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争中,抵抗日本与法国的入侵。光绪二十一年(1895)台湾的官绅为抗拒《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遂成立台湾民主国,部分防军加入这场战斗,成为他们戍台的最后一役。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7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清代官方的主要武力是八旗与绿营。八旗自顺治元年(1644)入关后,已不堪作战;绿营在咸丰以后,也出现疲态。此时清廷必须要另成立一支军队,用以应付接连不断的战争,于是遂有防军的兴起。何谓防军?根据《清史稿》的解释,指的是湘、淮军与各省绿营模仿他们新组的练军。① 湘军在咸丰二年(1852)成立,之后为转战南北所需,人数一度多达30余万,但同治三年(1864)克定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城后陆续解散。到了同治五年(1866)只剩10余万人,这当中以左宗棠麾下的2万人最重要,并且曾经移驻台湾。② 咸丰十一年(1861)福建延建邵道李鸿章承兵部侍郎曾国藩之命,在安徽省安庆组织淮军。此后淮军在李鸿章的领导下独树一帜,并且在同治五至七年平捻战争中表现突出。淮军全盛时达200营以上,人数有10余万。③ 光绪以后李的门生部将均占居重要军职,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势力,遂被称为“淮系”。其中与台湾相关者为铭字营统领刘铭传、武毅铭军统领唐定奎、武毅军统领聂士成等部。④ 同治二年(1863)直隶总督刘长佑,奏准直隶绿营仿湘军营制整编;同治四年(1865)兵部、户部诸臣会议选练直隶6军,始定练军之名,于是各省乃接踵组织练军。⑤ 台湾绿营部分额兵也裁改成为练军。此外,与台地最相关者,还有闽、粤二地的练军。

      防军的出现,对清末的兵制有极大的影响。由于它是旋募旋散,军饷又多从厘金自理,因此给予统兵者相当大的权力,间接也造成各地将领拥兵自重的情况。而早期对防军的记录或描述,以清末王闿运的《湘军志》、王定安的《湘军记》,以及梅英杰的《湘军人物年谱》最为重要。⑥ 之后的讨论多延续传统志书的写法,例如:胡耐安的《新湘军志》、郭振墉的《湘军志平议》、朱德裳的《续湘军志》。⑦ 近年的研究则深入讨论湘军的饷源、区域社会中湘军扮演的角色。⑧

      在两岸研究成果方面,对防军研究的第一人首推罗尔纲。1950年代以后,罗氏从绿营兵制的研究,转向对湘军的讨论,且对清末武备制度的发展做了系统的研究,先后完成《湘军兵志》、《湘军新志》和《晚清兵志——淮军志》。⑨ 1960—1970年代,台湾学界跟进美国学界讨论中国近代史的趋势,加强对中国“近代化”、“挑战与反应”等议题的讨论。其中对于军事史的研究,以王尔敏最具代表。王氏的讨论对象为湘军、防军、练军,著有《淮军志》、《清季军事史论集》等论著。⑩ 1980—1990年代,大陆学界再针对防军作更深入分析,议题扩大为各军对洋式武器的操作、洋将的任命、从淮军到淮系的形成、练军的出现等。代表学者有皮明勇、田玄、马昌华。(11) 2000年以后,始有学者对清末台湾的防军进行初步探讨,可是对象仅限于东部地区——宜兰、花莲、台东。(12)

      从上述可知,虽然学界对于清末防军制度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累积,但是对于区域性研究,特别是以省为对象的探讨,却少有成果。事实上,防军在同、光时期对于台湾军事与社会的影响均十分深远。自从同治八年(1869)台湾绿营实施“裁兵加饷”的政策后,戍台的14000余名班兵,骤降至7000余名,显示出绿营对台湾防卫的重要性大减。此防御的空缺,当然就由逐渐移防,且人数不断上升的防军递补。光绪元年(1875)以后台湾实施“开山抚番”政策,清廷准备以武力的方式,对付不肯就抚的高山原住民,此时防军又扮演攻击的主力。光绪十一年(1885)台湾建省,首任巡抚刘铭传看重防军坚实的战力,遂要台湾部分团练模仿防军营制改编成“土勇营”,一起投入开山抚番的战争。简言之,清末台湾20余年(1869—1895)军事的发展,防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对象,而这也是本文的研究动机与目的。

      一、台湾防军营制的变迁

      首先要考证的问题,则是台湾何时有防军驻扎?表1和表2的内容是同、光时期驻防在台湾的防军总人数与驻扎地。表1编号1列出同治七年(1868)有新左军、靖海军调台,其实他们是台湾镇总兵官刘明灯麾下的部队。同治五年刘氏调补台湾镇总兵官,并率领楚军新左营赴台,成为台湾有防军之始。(13) 楚军属于湘军系统,闽浙总督左宗棠继曾国藩之后,成为湘军的领导人之一。然而他在营制上却师法湖北道员王錱,以“旗”代替“营”,并以楚军之名有别于湘军旧称。(14) 至于淮军与练军何时驻防台湾?前者是在同治十三年,为对付因牡丹社事件盘踞在琅峤的日军而来(表1编号2)。后者可分为福建绿营练军与台湾绿营练军,福建绿营练军成立的时间为同治十三年。隔年随即调台,目的是前往卑南厅南澳(宜兰县南澳乡)进行开山抚番(表2编号3)。台湾绿营练军成立的时间,亦在同治十三年闽浙总督李鹤年在奏设福建绿营练军中,提到台营“自应照办”的话语。(15) 光绪元年十二月上谕准许台湾绿营仿楚军营制编为练军。(1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