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海关行政制度研究(1854—1869年) 蒋清宏 蒋清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 《人文杂志》2007.1(原文约18000字)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旧的海关体制被以外籍税务司制度为主的新的海关管理体制所替代。中国近代海关的设立,从一开始就有西方人介入、参与,近代海关制度也因此具有西方近代管理体制的特点。然而,这种“移植”的制度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有着其历史的必然性。日益增进的中外贸易与中国落后的海关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已经严重地制约着中外贸易的发展,西方在中国的市场受到限制,清政府的海关和税收也日益萎缩。因此这一矛盾必然要得到解决。而清政府的腐朽与政府官员的无知,使得中国政府自身无法解决海关体制的转型,也就是说当时的中国缺乏建立新式海关制度的人员储备和制度储备。在英国炮舰打开中国国门后,伴随着外国势力对中国的渗透,先进的贸易管理体制也被带入到中国。先进的西方管理体制势必要战胜中国陈旧落后的管理体制。从宏观上讲,这也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制度性胜利。 新式的海关管理体制一旦得以在海关存在,它便具备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时间。从空间上讲,新式海关的管理范畴几乎涵盖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除去征收对外贸易关税、监督对外贸易之外,还兼办港务、航政、气象、检疫、灯塔、引水等海事业务,同时还经办外债、内债、赔款及以邮政为主的大量洋务。从时间上讲,从1854年制度初步建立直至1948年制度消亡,外籍税务司制度在中国海关的存在时间几乎达一个世纪。除了中国国力贫弱不能改变外籍税务司制度外,这种制度本身的所具备的组织机构的严密和人事管理的科学化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义理与考据之辩 ——晚清时期宗宋学者对汉学的批判与反思 张昭军 张昭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史学理论研究》2007.1(原文约15000字) 汉学与宋学是清代最重要的两大学术派别,晚清时期,由于宋学“复兴”、汉学式微,汉宋之争仍旧存在,但主要表现为宗宋学者对汉学的批评,涉及学术研究中如何对待知识与道德、考据与义理、求真与致用等方面的关系问题。晚清时期的宗宋学者反对清代汉学但不反对汉代经学,也并不是全盘否定清代汉学。他们在一定限度上对汉学的考据成就予以承认,他们论争的手段、方法也或多或少带有汉学印迹。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成长的年代,汉学的影响力仍旧较为强大,他们受到了环境的濡染;另一方面,为增强说服力,他们在论争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吸收了一些汉学的方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晚清时期,汉宋之争是相对的,汉宋兼采才是大趋势。 移植与流变: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 李喜所 李喜所,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原文约12000字) 20世纪初,西方现代民族主义思想经梁启超等先进人士的引介,开始在中国生根,其显著成果一是确立了多民族共同体的中华民族的认知;二是通过辛亥革命一度出现了现代民族国家。民国时期,现代的民族国家虽然只剩下一块招牌,但国人关于民族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并未停止,集中在探讨中国的民族性格和新的民族国家构想上。然而,随着其后民族主义的泛化以及意识形态化,民族主义被简单地等同于爱国主义,成了单纯的对外问题。这一方面会导致民族自闭或笼统排外,忽视世界潮流;另一方面也会降低对民族自身改造和自立自强的关注,弱化了公民建设和民族国家建设。对此,姜义华先生的见解发人深省。他认为,近百年来“民族主义不是将重心置于本民族自身的发展,不是将本民族尽早在近代基础上成长为近代民族放在重心地位,结果是民族主体精神发展不足,缺乏必要的自信、足够的勇气和充沛的力量,去批判和摈弃民族机体内于现代不相适应的东西”,“于是,民族主义、民族化常常演化为排外主义、保守主义的同义语”。有鉴于此,应该大力呼唤理性的民族主义。 晚清华北乡村:历史与规模 王庆成 王庆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历史研究》2007.2(原文约16000字) 华北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但自汉末至明的一千多年间,由于经常的大规模战乱和落后民族的掠夺统治,社会经济停滞、衰退,人口减少。明代以降,河北、山东各地多有外来移民组成村屯。晚清时期武清、栾城、青县、望都等州县的村落及人口资料证明,这些村屯之少数是数百户上千户的大村,绝大多数只是数十户以至数户十数户的小村。 邮传部与清末电政事业的近代化 苏全有 苏全有,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原文约11000字)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大陆史学,如果从研究领域之视角予以审视,则可发现,学界有一个眼光下移的趋向,其导致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忽视了中央政府行为的功用。清末10年是我国社会近代化的关键之年,这其中,既有民间力量的作为,亦有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以电政业为例,邮传部作为主管交通的中央政府职能部门,通过健全章程、整顿与改良、增费与减费等新举措,极大地推动了清末我国电政事业的近代化。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空间转换的速度、规模由于新的工具的使用、改良而急剧提升,交通运输成了经济进入现代增长所依赖的最主要的基础产业、基础结构和环境条件之一。清末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小黄金期,邮传部领导的、包括电政业在内的交通建设革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