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海生平事迹考异

作 者:

作者简介:
袁燮铭,副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 200235)

原文出处:
史林

内容提要:

本文根据清宫档案、谕旨奏折及其他相关资料,考查了清末太监安得海的名字、籍贯、生年、品级及其在辛酉政变、山东被诛案中的事迹,对不同的说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7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73(2006)06—0025—06

      在清末太监中,安得海是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然而,由于现有资料的缺乏,长期来人们对他的生平事迹存在着诸多不同的说法。本文拟根据清宫档案、谕旨奏折及其他相关资料,就此作一考查,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 名字

      安得海的名字,历来有两种写法,一为“安得海”,一为“安德海”。究竟孰是?为此,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得出的结论是:前者应是安某的真名。因为它不仅在使用的时间上要比后者早,而且使用这种写法的资料在可靠程度上也要比后者高。这些资料包括清宫档案、谕旨奏折、《翁同龢日记》以及薛福成的《庸庵文续编》、《庸庵笔记》等。后人编纂的《清史列传》和《清史稿》,采用的就是这种写法。此外,一些有影响的野史,如《慈禧外纪》、《奴才小史》、《清宫琐记》、《清朝野史大观》等,也均如此。而采用后一种写法的,主要是《薛福成日记》、《我的前半生》(爱新觉罗·溥仪著)以及近人笔下的各种笔记、小说等。这些著述虽然在数量上要超过前者,但就其可靠程度而言,则大多不能与前者相比。不过,其中颇有意思的是,同样是薛福成的著述,日记采用的是后一种写法,即“安德海”,而《庸庵文续编》和《庸庵笔记》采用的是前一种写法“安得海”。这是什么缘故呢?笔者细加分析,认为这正恰恰说明“安得海”才是安某人的真名。因为《薛福成日记》记述安得海案时是在同治朝。那时,安某人的名字还不太为人们所熟悉。因此,把安得海写成“安德海”也就不足为怪了。但与此不同的是,《庸庵文续编》和《庸庵笔记》都是在光绪朝问世的。那时,安某人的名字随着谕旨、奏折的发布已天下皆知了。因此,作者在写法上做出这种纠正是十分自然的。

      此外,关于安得海是否曾被人们称为“小安子”的问题,近年来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这“可能是人们把舞台上的戏剧语言移植过来作为历史了”。① 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查阅史料,“小安子”这一称呼,早在安得海的故事被搬上戏剧舞台之前就出现了。远在同治年间,翁同龢在他的日记中就曾这样记道:“夜,宝生来,闻太监安子行至济南,为了中丞执而下诸狱,专折入告,有旨寄直隶、河南、山东,未知作何处理也。”② 之后,翁同龢在光绪年间的日记中又记道:“昨日午刻,长春寺缚出一人张姓,……问从何来,……盖自中正殿角门入宫也。此门自小安开后,至今为若辈出入捷径。”③ 这里,“安子”和“小安”指的就是安得海。除翁同龢之外,当时称安得海为“小安”或“安子”的,还有文廷式、王闿运等人。文廷式在论李莲英事时曾这样写道:“未几而果有小安者,声名藉藉,中外疑之,乃天夺其魄,借造办龙衣之名,入山东境。于是丁文诚执之于外,恭忠亲王、李文正公主持于内,而小安竟斩首于齐郊。此中兴之初,大臣皆知国体能惩毖后患也。”④ 而王闿运则在他的《祺祥故事》中写道:“孝钦御前监小安方有宠,多所宣索,王戒以国方艰难,宫中不宜求取,小安不服,曰:所取为何?王一时不能答,即曰:如瓷器杯盘,照例每月供一分,计存者已不少,何以更索?小安曰:往后不取矣。”⑤ 可见,在当时,把安得海称为“小安”或“安子”的,绝非个别现象。查阅《清朝野史大观》,其中有这样一则记载:“安得海渐干国柄。……是时,穆宗年逾十龄,心恶之,尝因事斥安得海,旋为慈禧后所责罚,因是恨之益甚,于宫中时以小刀断泥人首。内监请其故,则曰‘杀小安子’。”⑥ 这项记载的可靠性虽然尚有待于考证,但它给笔者的启发是,相对于“小安”、“安子”而言,“小安子”是一种更为口语化的称呼。它和“小安”和“安子”实质上并无区别,“小安”、“安子”其实就是“小安子”的简称。

      二 籍贯

      至今为止,在众多的记述中,对安得海的籍贯说法不一,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直隶南皮说。此说初见于薛福成的《庸庵笔记》,⑦ 后来渐被《奴才小史》、《清朝野史大观》等诸多笔记、小说所采用,成为至今最为流行的一说。二是直隶青县说。此说初见于丁宝桢审结安得海案时给清廷上的奏折:“……据称,姓安名得海,直隶青县人,年二十六岁,向充太监。”⑧ 近年来此说始被一些较严肃的人物传记所采用,并流行日广。三是顺天宛平说。此说在三说中出现最晚,但它在可靠程度上却并不亚于直隶青县说,因为它来源于近年发掘的清宫内务府档案:“储秀宫……有官职太监……安得海,咸丰七年十月二十七日公载茯进,年十四岁,宛平民。”⑨ 那么,上述三说究竟以哪一说为可信呢?笔者以为,就史料来源考察,后两说显然要比直隶南皮说可靠得多。而在后两说中,直隶青县说出自安得海本人的口供,而顺天宛平说源于安得海入宫时登记的档案,两者在可靠程度上颇难分高低。唯一可能的解释是,直隶青县是安得海的祖籍,而顺天府宛平县可能是安得海入宫前居住生活的地方,犹如今天人们在称自己是“上海人”或“北京人”时,他的祖籍实际在“浙江”或“辽宁”一样。但在尚未掌握确凿的证据之前,笔者以为,暂且还是以两说并存为好。

      三 生年

      查阅有关资料,无论是清宫档案、谕旨奏折,还是时人的著述,均无关于安得海生年的直接记录。因此,后人在叙述安得海的生平时,关于他的出生年份便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仅笔者见到的就有以下3种:(一)道光十七年(1837)说。⑩(二)道光二十二年(1842)说。(11)(三)道光二十四年(1844)说。(12) 那么,究竟哪一说才是可信的呢?为此,笔者分析了相关资料,得出的结论是,应以第三种说法为可信。因为根据丁宝桢的上述奏折,安得海在审讯时自供是26岁,而那年是同治八年,即公元1869年。那么,按照虚岁推算,安得海的生年当在道光二十四年,即公元1844年。而无独有偶,上述清宫档案的记载也证实了这一点。清宫档案记载,安得海是14岁入宫的,而那年是咸丰七年,即公元1857年。那么,按照虚岁推算,安得海的生年也正好是在道光二十四年,即公元1844年。

      四 在辛酉政变中的表现

      关于安得海在辛酉政变中的表现,大陆史学界似乎有一种已经定论的说法,即安得海曾在这场政变中替慈禧太后传密旨给恭亲王奕訢。所以,政变成功以后,他深得慈禧太后的宠信,成为清宫太监中一位权势显赫的人物。但笔者查阅有关资料,惊讶地发现,在所有有关这场政变的记载中,居然没有任何确切的文字可以用来支持这样的观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