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摘编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7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金梁其人与《近世人物志》:兼论其以日记勾画人物的治学特色

      孔祥吉

      孔祥吉,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

      金梁出身满清贵族,却能不畏权势,冒死上书请求诛权臣荣禄,为时人赞誉。清帝退位,金梁积极奔走,甚至不惜委身日人,自是其污点,但后来迷途知返,潜心著述,编纂了如《近世人物志》等一系列清史著作,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作者认为《近世人物志》在勾画人物方面有几个特色:一是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二是历史人物与自然环境密切结合,相得益彰;三是记载真实,不做任何修饰;四是记录了当时的特殊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

      原载《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6.5(原文约18000字)

      一个美国学者眼中的曾国藩:W·J·黑尔《曾国藩与太平天国》述评

      尹飞舟

      尹飞舟,湖南省新闻出版局

      《曾国藩与太平天国起义》作者黑尔对曾国藩的历史地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在“导言”中说:“在我之前,一个日本传记作家不是把他(曾国藩)比作拿破仑,因为他们之间一点不像,是把他比作乔治·华盛顿。他的确是远东的华盛顿,通过他的个人价值以及对人性与良知方式的坚守,经过多年与强大势力的斗争,维护了中国,使之免于分裂与崩溃”。作者黑尔的研究观点与我们国内历史学界的观点完全不同,从前面那段话中可以看出,他极为推崇曾国藩,完全肯定他对满清王朝的维护与忠诚,并且把他与领导独立战争,建立美利坚合众国的开国总统华盛顿相提并论。但作者黑尔的研究也有客观的一面,就是对曾国藩的活动与太平天国起义不加褒贬地加以描述,正如他自己说的;“如果在某种程度上,这次研究在西方人们面前展现对这次伟大起义的公正客观的理解,同时也展现一个镇压这次起义中奉献忠诚的人,就是对作者最丰厚的报酬。然而,这只是个开端,当在中国历史上外国关系始终更显重要的情情况下,需要更细致地从这段时期尘封的中文资料中进行研究。我们过于单独以西方的眼光来看待这段历史,这样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这段历史”。这段话是表达作者的研究方法的,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作者对太平天国起义与曾国藩等看待,追求他自己认为的“客观公正”;二是作者关注要从中文资料来理解这段历史,认为以前的研究“过于以西方的眼光”,实际上对中国史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有所反思。

      原载《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1(原文约7000字)

      “照旧交粮纳税”与太平天国安徽农村政治:兼辨“石达开安庆易制”说

      王明前

      “照旧交粮纳税”政策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随着战略任务的转变很自然采取的社会经济政策,与《天朝天亩制度》和天京粮荒并无关系。所谓“石达开安庆易制”并不是石达开主导意识下的创造性政策,而是杨秀清主持的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照旧交粮纳税”政策的具体执行。1853年到1861年太平天国安徽农村政治情况表明,太平天国当局有意识随着定都天京后政治任务的转变而改变旧的统治方式。“照旧交粮纳税”就是这种统治方式转变的自然过渡结果。如安徽潜山在四年内有过三次征收传统田赋地丁银的记录。但由于太平军贵族习惯于征贡方式,而引发对正常传统社会经济政策的干扰。因此这一时期太平天国的农村政治,为其继承者提出了这样的期待,即期待着在太平军贵族阶层即执政者群体中出现一次思想认识上的革命,至少应该突破旧有的习惯性思维定势。可喜的是,这个问题因为天国后期李秀成地方建设的新思维而得以突破。从这个意义上说,太平天国安徽农村政治,即使是不尽如人意的,也仍然因为其艰难的尝试和摆脱旧习惯的愿望,而具有自身的历史价值。

      原载《江淮论坛》2006.6(原文约10000字)

      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与袁世凯政府的新闻策略

      李永春

      李永春,湘潭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在中日“二十一条”交涉期间,袁世凯政府大肆运用新闻策略,将日本要求内容及会议情形漏泄于外报驻京访事,以制造国际舆论,争取各国的同情与暗助。同时,纵容国内报纸自由地发抒爱国反日言论,以为政府对日交涉的凭藉。但出于日本方面的压力和防止国民“干预”外交的考虑,袁世凯政府又尽量控制过激舆论,使之不至妨碍交涉的和平解决。因而国内舆论未能达到既监督政府外交使之顺从民意,又引导国民爱国言行使之成为政府对日交涉后援的目的。

      原载《江西社会科学》2006.9(原文约10000字)

      清末民初台州商业文化的演变探析

      高飞

      高飞,台州学院台州文化研究所

      清末民初,随着外力的楔入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台州商业文化处于转型之中:商业形态从依附趋向独立;经营模式从封闭走向开放;“朴茂近古”的社会风俗中渗入了“重商趋利”的观念。这表明,一种崭新的近代商业文化在台州崛起。但是,由于基础欠实,社会环境动荡不宁,商业领域呈现出典型的“二元现象”。首先,它体现在地域分布上。近代商业因素离开放口岸愈远,则其生命力、表现力就愈弱,对传统商业的冲击也就愈小。这样,在商业的地理布局上,就出现了以海门为代表的近代商业模式与大多数地区的传统商业模式并存的局面。近代商业分布的极端不平衡使台州近代商业发展缺乏广阔的腹地,使商业的转型如蜻蜓点水,凌空蹈虚。这种地理意义上的二元结构的严重倒置,反映出台州商业发展整体水平的低下,表明台州商业转型仍处在萌芽和初发阶段。其次,也最为重要的是,即使在一些得风气之先的地区和近代商业领域,也常常表现为新旧因素交杂,现代因子和传统势力相互缠绕,而且现代因子常常处于弱势地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