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N092:R—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441(2006)03—0254—10 0 引言 1874年9月,《万国公报》(初刊时英文名字为Chinese Globe Magazine,1875年8月28日更名为A Review of The Time)创刊,它的前身是已经出版满300卷的《教会新报》(Church News)。它由林乐知(Young J.Allen,1836—1907)继续任主编,在上海林华书院发行,每周发行一卷,每年冬夏各休息一周,1883年7月末发行完第750卷后,第一次休刊;1889年2月,复刊,改为按月出版,每月一册,1907年年底出版至第227册,因主编于当年逝世而停刊[1,2]。这份由晚清来华传教士创办的刊物,随着发行量的增大以及对世俗事物关注的增强,发表的关于科学技术方面的文章不断增加。前人对《万国公报》的学术性及其资料价值已有充分的考察和评估,而且学术研究的视野也已涉及到《万国公报》传播的科学知识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这一范畴[3—6]。但迄今为止,尚未见关于《万国公报》上登载的医学类文章的研究。本文在概述《万国公报》上发表的与医学相关内容的基础上,主要从德贞发表的专业医学文章,对医院、医学堂和医书的报导,以及介绍医疗技术和卫生观念等4个方面对《万国公报》刊登的医学类内容进行介绍和分析, 以期说明《万国公报》在晚清华人了解西医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1 刊登医学内容的整体情况 《万国公报》先后刊登了近260篇与医学相关的文章或报导, 其中专业医学类文章80多篇,信息类报导170多篇。专业医学类文章的作者主要是来华传教士,如:英国的德贞(John Dudgeon,1837—1901)、艾约瑟(J.Edkins,1823—1905)、高葆真(W.A.Cornaby),以及美国的玛高温(D.J.MacGowan,1814—1893)、嘉约翰(John G.Kerr,1824—1901)等。这些文章主要介绍西方的生理学、 病理学、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也涉及到止血术、输血法、痧病预防、溺水救治等方面的内容。 《万国公报》上还发表了一些报导医院、医学堂及医学书报的文章,密切关注着西方医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此外,还刊登了相当多的与医学相关的信息。第一次休刊前,共刊登医学类信息66则,其中关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及卫生观念的有13则,其余为报导天花、戒烟或时疫等的杂类消息。1889年复刊后到戊戌维新前两年即1896年,共刊登医学类信息31则,除4则是专门提倡清洁防病外, 其余也都属于杂类消息。维新酝酿期间,《万国公报》上没有任何关于医学的文章或信息,维新运动失败后,才又重新关注,但关注的重点已经转移到医疗技术上来。到1907年停刊,《万国公报》共发表关于医学科技的文章43篇,其中35篇是专栏中提到的简短信息。这些专栏包括泰西朝野佥载、镜海探骊录、欧美杂志、格致发明类征、智能丛话、译谭随笔等,虽名称各异,但都是专门报导外国科技新动向的栏目,基本上是翻译外国报纸的内容。另外几篇如《疫病之源》(1902年11月)、《论巴拿马卫生成效》(1905年9月)等主要是推介西方的卫生观念。这140篇文章的篇幅往往非常短,但数目之多已经很好地说明了《万国公报》对于医药卫生的重视。这些信息不仅让当时的读者了解到这方面的动态,也为后世保留了当时医药卫生状况的材料。 2 刊登医学内容的分析 《万国公报》上刊登的医学类文章或报导篇目繁多、种类不一,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也不尽相同。下面仅从德贞发表的专业医学文章,对医院、医学堂和医书的报导,以及介绍医疗技术和卫生观念等4个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2.1 德贞发表的专业医学文章 在《万国公报》上发表医学类文章最多的是英国伦敦会传教医师德贞。德贞于1863年来华,先在北京创办了双旗杆医院,后于1871年到京师同文馆,担任生理学教习,是在华的著名传教医师之一[7]。德贞在《万国公报》上先后发表74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关于西方医学的专业知识,其中最重要的是以连载形式发表的医学论著。 2.1.1 《续西医学举隅》 1881年4月到1882年4月,《万国公报》连载了德贞所著的《续西医学举隅》,共分42次,涉及70个论题。 1873年起,德贞在《中西闻见录》(The Peking Magazine)上连续发表了一些通俗易懂的西医学知识,后结集成册,以《西医学举隅》之名于1875年在北京出版。因此,1881年开始在《万国公报》上连载专业的医学知识时,便名之曰《续西医学举隅》。该书主要以介绍近代西方的生理知识为主,论述了身体各部分的结构、原理和功用,涉及到骨骼、心、肺、肝、胃、肠、五官、血液和各种腺体等,另外还参照中医理论评述中西方不同的生理观及分歧的原因。比如《辨证骨骸是非之论》(1881年4月23日—5月21日)就是纠正中国《洗冤录》一书中对人体骨骼认识之错误的。在《衡论中西医理》(1881年11月19日)一文中,德贞谈到了西医学的基础,认为“夫医学多端,而以知人全体为最要”,“若不识全体,虽晓医学,将何所施哉”。他在考察中西医学差异的原因时,指出中西医理论不同的关键在于解剖学的发展,“西国医士,皆剖验死人之体,故人之筋骨、血脉、藏腑无不深知洞见,每遇一症,病源之所在及受病之由,皆了如指掌,故习于施医”,而中国因为有尊重死人的习俗,禁止解剖尸体,造成医生对人体各部分的结构十分陌生,且中国医书“命病之名,多属新奇;治病之法,亦似奇妙”,这就导致中医治病的成功率并不很高。他还介绍了西方选拔医生的制度,认为中国若照此办理,则于国于民都大有益处。 2.1.2 《西医汇抄》和《医理杂说》 1890年9月至1893年12月,《万国公报》分17次刊登了德贞的《西医汇抄》。 《西医汇抄》为一部临床医学的教科书,是德贞在京师同文馆担任生理学教习时的讲义,多是各种常见病症的医治方案。文章对各种病症分门别类,然后给出每一种症状可能的致病原因和相应的治疗方案,共论及43种病症。《万国公报》第一次登载《西医汇抄》时,前附德贞撰写的一篇短序,说明了此书形成的经过及于《万国公报》上连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