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间知识分子的西学观

——以上海格致书院为例

作 者:

作者简介:
郝秉键,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教授。(北京 100081)

原文出处:
清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以上海格致书院为例,以《格致书院课艺》为基本史料,集中阐述了作为民间知识群体的格致书院学生的西学知识结构及其对中西学关系、引进西学的方法等问题的基本认识,从普通民众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思想界的西学观。格致书院学生的思想虽然不似站在历史前台的“大人物”的思想能够左右国家政策,但作为一种潜在的民间思想仍具有社会感召力。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7 年 03 期

字号:

      所谓“西学观”,是指对西方学术文化的总体认识和态度。鸦片战争之前,按照传统的“华夷”观念,中国将西方设定为不开化的蛮貊世界,既不去主动认识研究,也不屑积极与之交通,一味采取贱视态度。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中西文化交锋的加剧和深入,西方所特有的文化劲势凸现在国人面前,传统的“内夏外夷”、“用夏变夷”观念一时显得迂腐不堪。面对如此变局,有识之士开始重新审视西方文化,重新思考中西文化关系,逐步形成新的西学观。多年来,我们在考察近代学习西方思想史时,基本是以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等实践家和以魏源、王韬、郑观应、马建忠等理论家为坐标,展现的基本都是“大人物”的思想,那么当时中国民间普通知识分子对西学又持什么样的认识和态度呢?论者寥寥。因此,本文拟以上海格致书院为例对这个问题作一探讨,视界虽然狭窄,或可有管中窥豹之效。

      上海格致书院是经英国驻沪领事麦华陀倡议,由麦华陀、傅兰雅、唐廷枢等中外人士共同创立的一个具有中西兼容、官民合办性质的新型的教育机构,自其倡议筹建到停办,历时达四十年(1873-1914)之久①。论历史贡献,上海格致书院不仅开中国近代新式教育之先河,为中国社会培育了一个“新式”知识群体,成为传播西学的重要载体,而且孕育出新的思想资源,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反响。探究上海格致书院学生的西学思想,最直接的材料是《格致书院课艺》。《格致书院课艺》是由上海格致书院山长王韬编辑的1886—1894年间书院所举办的历次考试中优胜者答卷的汇编,真实地记录了书院学生的心迹。从《格致书院课艺》看,1886—1894年,上海格致书院曾多次专门就西学问题考课学生,总计命题24道,占总题数的26%②。检阅学生们的答卷,我们大体可从其如何看待中西学的关系、引进西学的方法、西学知识结构等方面来解析其西学观。

      一、中西学关系论

      在近代化历程中,中国属于后发型国家,学习、引进西学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一大主题。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长期处于“文化出超”地位的大国来说,讲求引进西学无疑是“用夷变夏”之骇举,必然会引起文化观念上的巨大震撼与猛烈冲突。因此如何消解国人“用夷变夏”的心理障碍、如何寻求中西学之契合点就成为能否引进西学的关键,换句话说,如何合理解释中西学之关系,阐明西学与中学的“兼容性”成为引进西学的前提条件。从徐光启译介西书,到林则徐、魏源接触“夷务”,再到整个洋务运动讲求“洋务”的全过程,所有提倡学习西方文化的开明人士,无论自觉与否,都无法避开中学与西学的相互关系这个问题,而且随着文化交流规模的扩大和层次的加深,中西学之关系问题愈加成了“凡是提倡西学的人不得不正面做出必要阐明的立论之前提”。那么,格致书院学生是如何看待中西学关系的呢?

      细研书院学生的答卷,在看待中西学关系问题上,大体持“西学中源”、“中学囊括西学”论和“中西学异源”论等观点。

      “中学西源”论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其源可追溯到魏晋时期的“老子化胡”说,而就清代言之,则以数学家梅文鼎为主要始作俑者。他认为,西方的“借根法”源于元代李治所创之“天元一法”,但“天元一法”在中国失传,西人得之,名之为“东来法”。这一说法纯属虚假认知,后人非但没有予以纠正,反而进一步加以发挥,将西学一概视为源于中国。姑不论私人著述,就连《明史》、《四库全书总目》等官书也持如是看法,成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西学观。鸦片战争后,这种西学观仍颇为盛行,一大批洋务思想家认为西学导源于中学。冯桂芬指出:“中华扶舆灵秀,磅礴而郁结,巢燧羲轩数神圣,前民利用所创造。诸夷晚出,何尝不窃我绪余?”③ 李鸿章也极言西学“脱胎”于中学,“竭其智慧不出中国之范围”。张自牧更作《瀛海论》、《蠡测卮言》,详细论证了西学源于三代圣人和诸子。

      客观地讲,“西学中源”论虽在学理意义上牵强附会,但在方法论意义上则有其“高明”之处。因为在顽固派极力贬斥西学的情况下,如何证明引进西学的合理性至关重要,而“西学中源论”恰恰以其独特的逻辑关系证明了西学与中学可以“兼容”这一命题:西学是中国古已有之而后来传到西方去的,既然如此,西学即是中学,西学不是与华夏文明异类的夷狄之学;由是而论,学西学无非就是“礼失求诸野”,是找回自己祖宗所创而后来丢失的文化遗产。说到底,学西学就是等于学中学,师事夷人其实就是继承祖宗事业的一种途径。

      从书院学生的答卷看,一些学生赞同“西学中源”论,他们从中国浩瀚的经史子集中,找到许多字句、事例,证明西学导源于中学。

      李鼎颐认为,西方所谓电学、天文学、动物学、植物学等无不源于中国经典:

      《大学》之言格致,具见于《易》、《诗》、《书》、《春秋》之中。《易》言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流形,百物露生,则电学所由祖也。《尧典》四仲中星之次,璇玑玉衡之仪,则天学所由祖也。《毛诗》之草木鸟兽,虫鱼琐屑,则动物、植物之学所由祖也。《春秋》之日食月蚀,星陨岁差,则测算之学所由祖也。是格致之学,何莫非圣人启其先!特中国信以传信,数世转失其传,西人精益求精,专门竟成绝学。溯厥源流,有出于一致者矣。后人不察,动谓西人格致之学,殚精竭思,造乎其极,制器尚象,穷极精微,似若中学专尚空谈,不如西学之深求实验,不知中国经籍早启其端,中国为其创而西人为其因,虽外夷机巧,亦不能出此四府之中。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