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1911年的东北大鼠疫及朝野应对措施

作 者:

作者简介:
焦润明,辽宁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沈阳 110036

原文出处:
近代史研究

内容提要:

1910—1911年发生在中国东北的鼠疫,给中国北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灾难。面对灾难,清政府及各地方当局、士绅已充分认识到“防则生不防则死”的道理,积极采取各种防疫应对措施,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组建各级防疫组织,颁布各种防疫法规,推行火葬,制定严格的疫情报告制度和查验隔离制度,加强与世界各国的防疫合作,召开国际防疫研究会等。舆论界也积极进行防疫宣传,民间人士还积极筹措防疫款项。这些应对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避免了鼠疫灾难的进一步蔓延。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7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鼠疫作为一种烈性瘟疫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中国近代,它也是造成人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的自然灾害之一。因此从病理学及预防学的角度进行探讨的成果非常之多①,从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综合角度所进行的探讨也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②。概括地来看,既有研究取得了如下进展:一是探讨了鼠疫的发生和传播机理,科学地论述了应对鼠疫的治疗及防控手段;二是对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鼠疫在中国大地的流行情况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述和学术分析;三是从灾荒史的角度对于鼠疫危害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将其与社会发展程度和经济生活水平结合起来进行考察,拓展了历史研究的空间。但是,对于近代鼠疫的研究,从地域分布而言,仍不平衡。对于1910—1911年发生在中国东北数省区,波及关内,危害巨大的东北大鼠疫,研究成果还不多,且多停留在对事件的介绍和过程的描述上。尤其是对于当时朝野为应对此次大鼠疫所采取的措施,以及经验教训、社会影响等等考察甚少,大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本文拟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掌握的史料对有关问题加以探讨。

      一、东北大鼠疫的发生与蔓延

      本文所述的东北大鼠疫,是指1910年10月25日首先发生于满洲里,随后逐渐蔓延于东北全境,波及关内许多地区,止于1911年4月18日,肆虐时间达半年之久,给中国北方地区造成巨大灾难的肺鼠疫型瘟疫。鼠疫作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一种与动物生态循环有关的野生动物病。只不过此次东北大鼠疫的病源物不是老鼠,而是旱獭——主要生存于蒙古、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和中国东北,穴居于干燥寒冷的草甸中的一种啮齿类小动物。③

      20世纪初年旱獭的毛皮在世界市场上十分热销。由于人们发明了一种工艺,只要对旱獭的皮毛进行适当加工,其成色堪与貂皮媲美,一时成为世界皮革市场的宠儿,市场需求激增,旱獭皮的价值猛涨,“1910年,每张早獭皮的售价比1907年猛涨了6倍多,仅从满洲里一地出口的旱獭皮就由1907年的70万张增加到250万张”④。于是,中俄商人及部分官员受经济利益驱使,私自招募华工疯狂捕杀旱獭。由此大量劳工北上闯关东,很多人在毫无狩猎经验的情况下便匆匆加入到了猎獭队伍中。当时材料讲,“俄人见满洲里旱獭之多也,私募华工四处捕取练〔炼〕制以充豹皮,利甚厚……嗣胪滨府某守艳而贪之,增章程广号召,于是山东直隶两省无业游民相率猎满洲里山中,而川谷流血,原野厌肉,其狼籍实不堪形状。”⑤ 自然界动物具有自然形成的防卫本能,旱獭一旦染上鼠疫就会失明、失声、行动迟缓,并被健康的同类逐出巢穴。有经验的猎人都能分辨出染病的旱獭,绝不会轻易将这样的猎物捕获带回。但是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某些猎人连染病的旱獭也不放过,这样必然会感染鼠疫。⑥ 可以说,此次鼠疫灾难正是由于猎取旱獭皮毛,使人类进入了鼠间鼠疫的传播链,导致了鼠间鼠疫向人间的传播。

      导致此次东北大鼠疫的疫源地在俄罗斯境内。随着染疫劳工的回国,才使鼠疫由俄境向中国东北境内传播开来。早在1910年的春夏之交,在俄境西伯利亚的斯列坚克斯即已发生鼠疫,接着俄属黑龙江下游的尼克拉耶夫斯克城也发生了鼠疫。但因俄属远东地区人烟稀少,居住分散,加之俄国方面控制严密,使疫情未得肆虐。不过,当时的俄方出于自身防疫要求,将有染疫嫌疑的中国人驱逐出境,从而直接导致了东北鼠疫的发生。1910年10月25日中国境内首先死于鼠疫的患者,即是由俄境刚刚归国之人。“满洲鼠疫确源于捕旱獭者,该患者于潜伏期间必与达乌利亚华工棚内之人相接触,故九月中旬忽有七人之暴死。俄人知该病之可恐,遂将该棚内华工一律逐出。满洲里与达乌里亚间传染之媒介,实即被逐之华工,遂酿成此三省最惨最烈之疫症!”⑦ 胪滨府当局的报告也称:“有华人在俄界大乌拉站务工,宣统二年九月初工棚内有七人暴毙,俄人知其为疫,遂驱逐华人并将棚屋、衣服行李等尽行烧毁。其中有二人于九月十七日(阳历10月19日)由乌拉站来满洲里寓居,九月二十三日(10月25日)疫发相继死亡,同院居住的房东、客人等亦染疫身亡,是为满洲里发现鼠疫疫症之起始。”⑧

      闯关东的苦力往往寄宿于简陋的客栈,在冰天雪地中门窗紧闭,几十个人拥挤在一个大炕上,一旦有人感染鼠疫,自然会快速传播。加上此疫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染疫病人,先发烧,次咳嗽,继以吐血,不敷日即身死,死后皮肤呈紫红色”。在当时,传统治疗手段对此根本无效,所以死亡率极高,达90%以上。⑨

      1910年10月25日,满洲里首发鼠疫,11月8日即传至北满中心哈尔滨(当时属吉林省)。之后疫情发展之猖獗正如当时的东三省总督锡良所形容的那样,“如水泻地,似火燎原”,不仅横扫东北平原,而且波及河北、山东等地。从北部中国各地鼠疫流行的时间上看,呈现出明显的由北向南的传播态势。流行方向和路线大多是沿着铁路交通线呈爆发状流行。从满洲里而哈尔滨而长春而吉林省城吉林。“凡延近铁路区城,逐渐波及”。双城知府报告说“距车站铁轨近,疫盛时疫毙最多”。鼠疫沿铁路沿线迅速向内地蔓延,一时“疫气蔓延,人心危惧”,有如江河决堤,不可遏止。⑩“死尸所在枕藉,形状尤极惨然”(11),从城市到乡村都笼罩在死亡的威胁之中。此次流行鼠疫的范围为北中国五省区,仅鼠疫流行中心东北三省被疫地就有69处,其中辽宁省29处(含金州厅),吉林省24处,黑龙江省16处。疫死5000人以上3处,为滨江府厅(哈尔滨)、长春厅、呼兰府;疫死4000人以上2处,为双阳县、双城府;疫死3000人以上1处,为长春府;疫死2000人以上2处,为海伦府、奉天府;疫死1000人以上6处,为龙江府、绥化府、巴彦州、宾州府、榆树厅、阿城县;疫死500人以上9处,为胪滨府、兰西县、余庆县、新城府、榆树厅、吉林府、新民府、昌图府、怀德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