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长平之战赵降卒被秦坑杀数新探

作 者:
张箭 

作者简介:
张箭(1955-),男,四川成都人,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人员。四川 成都 610064

原文出处:
齐鲁学刊

内容提要:

战国秦赵长平之战的结局,传统说法是赵军全军覆没,战殁者5万,投降被俘者40万,降卒全被秦坑杀。但按常情,参加长平会战的秦军数至少应与赵军数持平,这样便也有45万。指挥长平会战的秦军主帅白起承认是役“秦卒死者过半”。因此按常理赵军在战败投降前也应死者过半。是故投降被杀的赵降卒数最多不过二十余万,甚至可能只有十四万余。


期刊代号:K21
分类名称:先秦、秦汉史
复印期号:2007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31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1-022X(2006)04-0045-03

      公元前262-公元前260年的秦赵长平(今山西高平县)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大战役,也是迄当时为止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大会战。会战结果秦军大胜,赵军大败。从此秦取得对关东六国的战略优势,稳处战略进攻的态势。长平之战是战国政治、军事、外交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关于是役赵军的损失数,各种通史、断代史、专史、辞典工具书等,都说赵军四十多(五)万全军覆没,其中四十(余)万降卒被秦坑杀①。众多史著这么说当然有他们的依据,最早详细记载长平之战的司马迁的《史记》便是这样说的。例如,《史记》卷5《秦本纪》第5载:“(秦昭王)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国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拒)。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1](《秦本纪》)。这里讲明了“四十余万尽杀之”,但还没有明确其中有四十万降卒。《史记》卷81《廉颇蔺相如列传》第21记:“(赵国赵)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这里讲清了赵军总损失45万,被坑杀的降卒达数十万,但还没有明确被坑降卒有40万。太史公又说:“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余万皆坑之。”[1](《赵世家》)对此事讲得最详细明确的篇章是《史记》卷73《白起王翦列传》,该传第13说:“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1](《白起王翦列传》)。这里讲清了赵军总损失45万,降卒40万全被坑杀,仅放回年少者240人。司马迁在后面又记,秦昭王五十年(前257)白起被秦王赐死。白起自刎前叹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沉思良久,又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1](《白起王翦列传》)。这里再次确认了该篇章前面的记述。

      后世史家在记述长平之战杀赵降卒一事时,一般都信从司马迁的说法。例如北宋史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便完全照搬上引《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的记述[2](周赧王五十五年)。南宋史家郑樵在《通志》中亦如此记述②。但这个数字实在可疑。其一,40万壮丁战俘皆是坑杀,我认为这不符合常规。因为大规模的屠杀必然是多种手段并用。其二,杀降卒杀了多久?40万人不是一两天甚至一两周杀得尽的。当时又没有现代化的大规模的屠杀工具,诸如德国法西斯的机枪、毒气室、喷火器、焚尸炉、炸药包等。南京大屠杀日本法西斯杀了中国兵士与和平居民30多万,但它持续了六周。其三,赵军因被围箭尽粮绝而缴械投降,但也绝不会束手就毙引颈受戮。投降是为了活命,但如果降后要被坑杀,那赵军降卒势必奋起反抗。虽说手无寸铁,可对方也只有刀矛弓箭等冷兵器,而且古今中外大批投降的降卒战俘是不被捆缚的,要捆绑也无那么多的绳子,史书也没记赵降卒被捆缚。但史书并未说有赵降卒反抗之事,白起说自己使了“诈”,但40万人怎么诈法才能“尽坑之”而不引起反抗?史书阙载,令人不能不困惑,进而怀疑。

      中国古代也有人曾对秦军坑杀40万赵降卒事表示怀疑,朱熹就指出:“长平坑杀四十万人,史迁(太史公司马迁)言不足信。败则有之,若谓之尽坑四十万人,将几多所在!又赵卒都是百战之士,岂有四十万人肯束手就死?决不可信。又谓秦十五年不敢出兵窥山(关)东之类,何尝有(此)等事?皆史之溢言。当疑四十万人死,恐(只)司马迁作文如此。未必能尽坑得许多人。”[3](《历代一》)胡三省在给《资治通鉴》做注时再次质疑道:“此言秦兵自挫廉颇至大破赵括,前后所斩首虏之数耳。兵非大败,四十万人肯束手而死邪!”[2](周赧王五十五年)

      质疑归质疑,没有证据便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应找出更加有力的证据来。经过一番钩沉辑佚,爬罗剔抉,终于发现一个关键所在,即赵降卒根本没有40万。

      有必要先扼要交代一下长平会战的过程。公元前262年,秦将白起伐韩,取野王(今河南沁阳),断绝上党(今山西长治一带)通韩都之路。上党郡守冯亭以上党献赵,以联赵抗秦。赵孝成王受地,使老将廉颇率大军守长平以拒秦。廉颇以秦军攻势正盛,乃筑垒固守,与秦军相持两年多。前260年,赵王中秦相范雎反间计,使赵括代廉颇为将指挥。赵括善于“纸上谈兵”,却无实战经验。既至军,一反廉颇坚守打持久战的战略,率大军盲目冒险出击。秦将白起正面佯装败退,另出两支奇兵袭赵军后路。结果赵军被分割成两大块陷入包围,粮道断绝,只得筑壁坚守以待援军。“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男)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此次增兵阻援的兵力有多少不详,但从整个战役的规模来看不会少于10万。在这种态势下赵和赵的友国齐、楚、燕等不敢救援。赵军困守46日,饥饿难忍,竟至“皆内阴相杀食”。赵括分兵四队,轮翻急攻,“四五复之”,终未能突围。赵括遂亲率精兵搏战,但不幸括被秦军射死。主帅一死,群龙无首,军心动摇,饥饿难耐,一片混乱,赵军遂降[1](《白起王翦列传》)。所以,长平之战是经过长期激烈战斗才结束的。据前面所引《史记》的记载,赵军基本上全军覆没,总损失45万。

      长平之战秦军投入多少兵力,记载不详。但从常理推断,至少不会少于45万。加上后来用于阻援的10万,应该不少于55万。还有一个问题值得追问,即秦军损失多少?在长达近三年的会战中赵军战死5万,秦军至少也得伤亡此数。而实际上,秦军伤亡大大超过此数。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载,秦昭王四十九年(前258),秦派王陵率大军攻赵都邯郸。当时指挥长平之战的胜将白起因病未能同行。后白起病愈,秦王便欲派白起代替王陵统军指挥,白起推辞谏阻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兵)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1](《白起王翦列传》)《资治通鉴》亦曰:“秦虽胜于长平,士卒死者过半,国内空。”[2](周赧王五十七年)《战国策》亦载秦昭王言,说长平之战使得秦“国虚民饥”[4](《中山策》)。前已指出,参加长平会战的秦军至少有55万。杨宽先生说,当时秦赵双方集合近百万大军,在长平一带筑垒东西对峙[5](P413)。杨先生没注明史料出处,故也属揆度推论。按常规,95万以上或至少90万以上才能说近百万。所以秦军在增兵阻赵援前当有45-55万之数。路遇、滕泽之先生也认为,长平会战秦军要想吃掉庞大的赵军,它投入的兵力应当远远超过50万[6](P48)。秦军既然“死者过半”,则阵亡的当有25万左右。这样,按常规、情理、规律、逻辑,赵军在投降前也应战死、阵亡过半,也应损失二十几万,甚至更多。倘赵军不是兵力受到很大损失,恐怕不会轻易向秦军投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