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3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32(2007)02-0072-05 在20余年间研读古文献所记先哲的玉学论点和玉文化概含的博大精深的学术遗产及外国学者以科学的地质学方法或引进矿物学成果研究我国古玉的重大成就之后,作者认为研究我国古玉需将“玉”放在首位,按照传统的玉观念与矿物学玉概念相结合原则,对古玉材料进行深入认真的研究工作,区分其产状,了解其化学成分、物理特征,并恰当处理“玉”的德符关系。其次是研究制玉工艺,包括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组合,工具、辅助材料的品种及其演进的历史。其中最为关键的则是砣具的探源,即何时何地出现原始砣机及其结构的变化的研究和探讨。第三才是形饰。我们今天看到的古玉无不包括玉(产地、产状、品种、运输)被送至作坊之后,经相审、设计、画样、交于玉人操纵砣机琢磨数月或更长的时间,方可制成器物(玉器),进入交流环节(市场),到了使用者(王室、朝廷或士庶)之手。之后,又进入多种流通渠道而传至今日,为我们所见。本文研讨的重点是制玉工艺的一个关键设备——砣机,它是制玉工艺的最重要的得力工具,它的出现与完善是一场空前的技术革命,将制玉工艺推向由借用制石工艺以磨制玉器到琢碾玉器的崭新阶段,它标志着制玉工艺彻底地从制石工艺中分离出去,成为独立的工艺。如果古人没有发明砣具,那么中国古玉的面貌必然会是另一种模样。 古人云:“璞散则成器。”“璞”为次生玉料,脱离原矿体被洪水冲至山坡、岸边或河底,不知经历多少千百年之后,被发现探采,流入市场和玉作坊。“散”是指割解琢磨玉璞,制成各种款式的玉器,也就是我们在此所说的制玉工艺。至于采用何种工具材料去“散”璞,没有做出交代。 还有一句成语,也是大家所熟知的,叫做“他山之石可以错玉”。“他山之石”即砣子和黄沙、红沙、宝沙等磨玉用的细沙,其硬度高于玉。“错”有磨砻之意。虽比“璞散则成器”要具体了一步,但亦不能确知究竟用何种工具错玉。过去我们从明清人的书籍插图和写生的《玉作图》等绘书可知磨玉机的结构与20世纪50年代的“水凳”十分接近,由此还可上溯古代工艺源头,进一步揭开远古制玉工艺的神秘面纱,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所以,愿以此为研究玉工艺的契入点,并提出个人的初步看法,供读者参考。 玉工艺开始孕育于石工艺之中,随着玉、石分化的过程而逐步分离,玉、石工艺分离的时间晚于玉、石分化。如果说玉、石分化是从旧石器时代人们选择石器原料时开始,那么制玉工艺与石器工艺的分化应从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开始。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工艺有直接打击法、砸击法、间接打击法三种方法,与制玉工艺联系较少,暂可不必考虑,然而直接研究磨制石器工艺对探讨玉石工艺分化是大有裨益的。“磨制工艺:是把石器表面磨光磨出刃锋,并把石材磨制成型,这在石器制作上是一项进步。”[1] (页474)磨制石器的工艺过程是:1.切割。先将石材打制或切割成一定形状的粗坯,在扁平的石材上加沙蘸水,用木片压擦,从两面切成沟状,然后截断,往往留截断痕不加磨刮。2.研磨。放在大的砥石上加以蘸水砂研磨,至制成光滑规整的石器。3.钻孔。用石钻、骨椎、木杆或竹管加砂蘸水,在石器的上部磨透打钻,或上述两种方法兼用。由于受技术制约,多从两面钻起,在器的中部磨穿成钻透。两面孔均呈截顶圆锥形孔,因砂粗细掌握不好,孔坡面会留下旋痕,两面孔对接不正,往往出现台痕。珠管形器也是从两面钻于中部对接打通。 总之,磨制石器工艺是用切割、打磨、钻孔三种工艺完成的,这三种工艺完全为早期制玉工艺承袭下来。在这一阶段玉石分化也已完成,玉器与石器工艺也已分化,自成系列,但制玉工艺与制石工艺并未完全脱离,很可能石玉匠还是在同一作坊内,玉匠仍借用磨制石器工艺来制理玉器。 磨制玉器与磨制石器两者工艺已如上述是一致的,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两者的区别,这就是抛光工艺的应用。磨制玉器时大多均利用不同程度的抛光工艺,其表面比石器细腻整洁,光泽柔润晶莹,但尚未见其工具。北方的兴隆洼文化、查海文化,南方河姆渡、马家滨、崧泽文化玉器正处于这个阶段,此阶段的制玉工具均为用于锯切、磨砻、钻孔等手工工具。那么到何时制玉工艺才能从制石器工艺中彻底分化出来呢?标志不在于应用抛光术,而在于砣机的发明和应用。这是一种新式工具的诞生,而不是某种工艺方法的改进,它给制玉工艺带来了一场革命[2] (页6-8)。 砣机既是制玉工艺的关键设备,也是推动玉器工艺从石器工艺中彻底分离的真正动力及玉工艺走向独立手工业的标志。 砣机即磨玉机,清人称“水凳”,明人称“琢玉机”,工人称“砣子”、“铊子”,古代记载甚少。我们研究砣机的一种权宜办法是由今及古,逆流溯源,虽然不易到达源头,但可以瞻望到它的踪影,隐约听到它的瑟瑟琢磨声。 现代的砣机有两种:第一种是电动铁砣机,其砣子是用钻石粉制成,故称砂砣,转速10—5000转/分[3] (页33);第二种是蛇皮钻,类似牙医的修牙机,其旋转速度更快,转速达3000—20000转/分[3] (页34)。现代磨玉机——砣机,不用蘸水砂,只用细流水即可,确实方便,但是转速太快各有利弊,利在速成,比原木砣效率提高若干倍,弊在有些活计不好做。 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高凳,可直接与清代砣机相联系。 (一)清代砣机的分析 关于清代砣机,现在我们能够见到比较完整的图像资料则是《玉作图说》,李澄渊于1891年(光绪十七年)应英国医师卜君要求而作[4]。他“历观玉琢琢磨各式绘以成图(《玉作图》序)”。也就是经过现场调查作了写生,尽量如实地加以反映,所以此图是可信的。此图册名为《玉作图说》,共十二开,十三图,每图附文字说明,可以说是玉作的连环书,是继《陶治图》之后出现的又一部纪实的工艺图书,不仅描绘了玉匠劳动操作的场面,还将重要工具名称都一一注明。中间是书画,左右两侧有竖栏各三行,首行书编号和题名。书写“说”文楷体工整,描述通俗易懂。共分为捣沙、研浆、开玉、扎碢、冲碢、磨碢、掏堂、上花、打钻、透花、打眼、木碢、皮碢等十三个工序,一捣砂图说,二研浆图说合为一开,即一图二说,三至十三这十一工序各为一开,共十二开,每图书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