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笔谈

——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作 者:

作者简介:
顾海良,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7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6年6月设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课题,经过课题组一年多的调研,已形成一些初步成果,特别是在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和研究体系问题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意义问题上,取得了多方面初步成果。在这里,我作为课题组的首席专家,想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供坚实支撑问题作一些阐释。

      课题组在提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建议中,对两个问题作了强调。一是关于“增强学科建设意识,夯实学科建设基础”问题。课题组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既具有一般学科的普遍性质,又具有学科自身的特殊性质。必须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学性和学术性。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共同理论基础和强大思想武器。在学科建设中,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进一步落实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和创新,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指导地位的高度,着力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二是关于“明确学科建设重要任务,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支撑”问题。课题组认为: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高到学科的高度加强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的重要动因之一,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始终如一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课题组强调这两个问题,既是为了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大意义,也是为了凸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供学科支撑的根本要求。

      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以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为特征的学科,它按学科研究领域与学科发展的主要方面,分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五个分学科即二级学科。因此,在整体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仅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的研究,提升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及其现时代的理论创新的认识,而且还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和教育方法的研究和探索;不仅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而且还要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这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认识的重要方面。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关系问题上,存在着多种看法,主要的大概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可以称作“重合论”。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完全一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完全等同于、或者完全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之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持一种轻视、冷淡的态度;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涉及的范围,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方向和内涵。这是一种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内在要求相悖的学科发展思路。确实,我们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高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高度;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就已经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全部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涵盖面更为广泛,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最为基本和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种观点可以称作“主从论”。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一个方面,甚至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五个二级学科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局部任务。在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化建设的任务时,“主从论”轻视或者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各学科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这一根本任务,以一种“纯学术”的态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意义。“主从论”的片面性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分割开来,使其固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局部上。

      第三种观点可以称作“渗透论”。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建设及各二级学科的建设,应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整体建设及各门课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学科支撑: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整体建设及各门课程建设,应该渗透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及各二级学科具体建设和发展中,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我认为,“渗透论”较为正确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科支撑的基本内涵。

      我们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为例,说明以上三种观点的差异。在“重合论”看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是完全重合的,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要把培养好胜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教师作为学科建设的全部目标和任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更为广泛的学科背景和建设任务漠然视之。在“主从论”看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建设并没有直接的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只是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游离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与其所具有的内在联系。在“渗透论”看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尽管具有显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的背景,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只是依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并不足以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级学科同样能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建设,提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及其与中国实际结合等基本理论的支撑。同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建设也不能脱离像“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这样一些二级学科,因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是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规律,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和现实的结合的视角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其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过程和一般规律的。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特殊过程和特殊例证。“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探索的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则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特殊规律。当然一般寓于特殊之中,一般的结论是从世界各国的具体中提炼出来的。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切实介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的学科支撑就是不全面的、不完整的。这就是“渗透论”的理解。应该说,“渗透论”更接近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内在联系和科学结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