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无意识教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曲凤桐,南华大学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湖南 衡阳 421001   曲凤桐(1965—),男,山东烟台人,海军上校,主要从事国防生心理素质研究。

原文出处: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无意识教育作为对有意识教育的有益补充,具有依附性、愉悦性、潜隐性、易逝性等特征,它能够有效消除被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覆盖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要着重从塑造高尚主体人格感、树立先进典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大众传媒导向作用等方面来进一步强化无意识教育。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7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219(2007)08-0061-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下发的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着重指出:“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作为对有意识教育的有益补充,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逐渐发挥出独特优势,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 无意识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无意识属于人的非理性方面,是一种潜在于心底而未被主体自觉地意识到的一种心理过程。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讲,无意识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理论,在教育过程中按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自觉地在受教育者的周围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组织活动和文化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验,使受教育者在满足美的需求和兴趣爱好的同时,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无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是无意识心理学理论。以弗洛伊德为首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三个领域的整体复杂活动,构成了人们全部精神活动过程。人们意识到的仅仅是人的整体精神活动中位于心理表层的一个小部分,即显意识,而人的大部分精神活动则存在于心理的深层,往往意识不到,属于无意识范畴。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特别是脑科学也已经证明,无意识认识不仅广泛存在于人的心理活动之中,而且在人的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 一般认为,无意识教育具备以下特征。

      (一)依附性

      从无意识的生理基础来说,无意识也是一种条件反射,是人的大脑皮层较弱的一种兴奋,是第一信号系统没有同词语自觉联系起来的一种高级神经活动。因此,无意识教育不能孤立地进行,总要依附于一定的客体或活动,即载体。教育者的教育目的、意向、内容正是依附于这些载体并通过这些载体对受教育者发生影响和发挥作用。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积极而健康的活动之中,融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2] 无意识教育的这一特点,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务必精心选择和设计载体和媒介,精心组织活动,让受教育者积极参与,身体力行,从中陶冶情操,树立信念,培养意志。

      (二)愉悦性

      情感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愉悦是人类最主要的、最普遍的正情绪,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时最有价值的情绪,是发展人的认知能力的动力。在这种愉悦的情绪状态下,人的认知就显得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创造性思维活跃;相反,在焦虑、郁闷、紧张等负情绪状态下,人的思维就凝阻,反应迟缓,缺乏创意。无意识教育就是运用人的情绪体验和丰富联想,通过教育者精心设计和选择的客体或活动,不时地引发受教育者的正情绪,抑制、弱化负情绪,从而打破负情绪、逆反心理与教育效果不佳之间的恶性循环,形成情、知、信、行之间相互影响的良性循环,以达到思想政治工作最优化的效果。

      (三)潜隐性

      无意识教育不同于有意识教育那样直述道理,正面说教,而是通过设置和优化一定的环境,或者组织一定的活动,使受教育者通过对活动的兴趣关注,并在其间产生情感体验,使富有教育意义的哲理通过为教育对象所喜闻乐见的形式,不知不觉地融入受教育者的心灵,寓教于不知不觉之中,论道而不说教,述理而不生硬,从而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感染,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这种潜在的教育虽然在某时某刻不一定让人感觉到,但它确实是无处不有、无时不在的。

      二 无意识教育的独特优势

      无意识教育可以淡化教育的痕迹,消除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界限,有利于调动受教育者的个体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避免和消除被教育者的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陶冶,有效弥补了有意识教育的不足,有着有意识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优势。

      (一)能够有效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有意识教育是教育实践中最为重视最为常见的方式,有意识教育采用正面“灌输”与说理,使受教育者确立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及共产主义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政治素养。这固然是重要和必须的,但在实践中也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心理学实验证明,劝导性的教育如果劝诱性太明显或强度过大,人们就会感到自己的选择自由受到限制,于是激起对这种信息的抵抗,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逆反心理。无意识教育的潜隐性能够使教育对象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受教育的情况下进入教育者所精心构筑、精心营造的教育环境和氛围之中,在陶醉、愉快、兴奋等情感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和教育,因而很少引起人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二)能够有效地覆盖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无意识教育最显著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只要教育者事先设计好一定的意向,并将这些意向投置到具体的生活环境之中,教育就会按照教育者的意向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中进行。一是无意识教育的渗透性特征决定了其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由课内走向课外,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实现教育覆盖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二是无意识教育的愉悦性特征可使教育始终伴随学生情感体验全过程。因为愉悦的情感反应一直都伴随学生的学习生活,无意识教育通过反复地从愉快情绪中获得满足,最终形成一种情感上的“定势倾向”,使学生在愉悦情感体验的全过程都产生自我超越的快乐感、高尚感和幸福感,从而使无意识教育覆盖学生情感体验的全过程,增强学生个体进行认知活动的积极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