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哲学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胡宏伟,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2   胡宏伟(1972—),男,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社科教研室讲师、哲学硕士。

原文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核心,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它的提出,为从根本上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推动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践行“以人为本”,要树立科学理念,丰富内容和形式,创新教育方法,关注学生的成长空间和内心需求并且还要找准切入点。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7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07)08-0161-03

      任何教育行为都是以一定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多年来,我们对课程体系、教育环节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缺乏从教育理念上普遍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因此,常常是事倍功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形成科学的教育观,也为从根本上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推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正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核心。它对于教育既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又有价值论的指导意义,体现了教育的认识论哲学内涵和政治论哲学内涵”。[1] (p46)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举措。

      一、“以人为本”内涵的哲学思考

      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经历了超越自然(神)本位、人伦本位和以人为本三个层次。在超越自然(神)本位层次,人类相对摆脱了自然(神)的束缚,开始看重和强调人类本身,确立了人类优越和中心地位,人类获得了相对的自由。在超越人伦本位层次,个人相对摆脱了传统人伦文化的束缚,开始看重和强调个体的价值,确立个体的人身地位,从而获得了个体的相对平等和自由。在以人为本层次,个人相对摆脱了自身的束缚,开始注重个体的异化,在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中,使自身肉体和精神相对分离,个体获得了精神异化的相对自由。因此,它同以人群为本位而脱离自然神束缚,从而重视整体人群的价值不同,它是以个体为本位,要求个体摆脱人伦文化的束缚,强调个体间的自由与平等,强调一种以充分发挥个人价值的“个性主义”为原则。

      当然,人本主义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局限性,包括其抽象的人性论和事实上的“以物为本”。但是,站在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高度,对“以人为本”内涵还应该从其层层递进的逻辑性上理解。“以人为本”作为人类精神解放或人的精神发展的最高层次,须涵盖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解决,包括人(类)主体地位的确立、科学主义精神的弘扬。这就要求教育学生科学理性地对待自然界及其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珍爱自然与生命同等重要。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合理解决,包括合理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原则。三是人与人自身的关系,包括人自身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的协调发展。只有正确理解和处理了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才能真正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哲学分析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 (p56)结合对“以人为本”内涵的科学理解,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界定: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精神的载体,是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的辩证统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视角也应从三个方面展开。

      1.就人的自然性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要弘扬人的理性,尊重并关爱人。正是人的理性使人自己选择自己,创造自己,决定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使人明白自己是自己生活和历史的造物主,是自己的主宰和上帝。[3] (p35)人的理性精神使人产生了其他一切自然物所不具有的特性、属性和活动规律,凸现了人与其他自然物不同的类价值。

      同时,人作为自然的产物,人类生存的基础与自然息息相关;人还是具有七情六欲的人。因此,关爱人必须注重人的各种实际利益需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马克思说过,“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因此,我们不能一提到物质利益、个人利益就认为是思想觉悟落后、个人主义思想严重、道德品质低下,忽视价值规律和人的本性。

      2.就人的社会性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要使人的个体价值、群体价值和类价值和谐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既不是绝对孤立的个人,也不是一个抽象的共同体中的普遍人;人既作为相对独立的个体存在,又存在于特定的群体之中。个体、群体、人类都是人的存在形式。因此,“以人为本”必须兼顾人的个体价值、群体价值和类价值,忽视甚至损害某一方面,仅仅只强调某一方面的“以人为本”是不彻底的。应着重指出,为群体牺牲个体或为人类牺牲群体利益时,必须尽量考虑让这种牺牲最小化。

      3.就人的精神性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享受。人是一种肉体和灵魂的综合体,其存在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在众多需要中,除了生存需要的物质条件外,人的精神需要也尤为重要。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充满理想、愿望、追求时,他可以在精神王国里驰骋,甚至可以忽视现实中物质生活的暂时不足以及社会关系中出现的不顺、不满和痛苦。反之,当一个人的现实物质生活很丰富而精神空虚,那无疑是将自己降到一般动物的水平。人的一切兴奋、快乐、幸福、痛苦、悲伤等情感体验,都是由思想意识等精神体验传输给心理、肉体的。“哀莫大于心死”,人最坚韧伟大的力量也莫过于精神的力量。这种力量使人获得价值、尊严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在我们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凝聚人、塑造人、提升人的社会功能,必须将人的精神需求纳入自己的工作视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