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大学生现实生活的若干问题辨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邱柏生,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200433 邱柏生,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行动版

内容提要:

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大学生现实生活,需要认真考量紧密相连的三个问题:第一是为什么要“贴近”,以及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和要求特征能不能“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第二是“贴近”什么,即大学生现实生活有哪些具体内容和表现?第三是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和做好“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本文主要对上述三个问题提出一些见解。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7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07)06—0025—08

      近年来,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或高校德育要“生活化”的议论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一般认为,议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问题,目的主要是为了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先单纯“政治化”或“泛政治化”的价值偏好,改变单向度培养人的倾向,迈进到“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主题上来。应该看到,这种议论有一定道理,但似乎应该确立更宽阔的理论背景。议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问题,有其更丰富的拓展性内涵和更开阔的理论视界,但目前主要是从经验层面而非哲学分析层面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学问题,因而单单指涉“政治化”问题是不够全面的,因为毕竟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一种手段,它的政治属性是不可忽视的。

      在这样的议题背景下,如何在经验层面进一步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牢固坚持“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我们将这种要求简化为如何“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这一问题。即便如此,这个问题也比较复杂,因为它最起码包含着前后相联的三个子问题:第一是为什么要“贴近”,以及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和要求特征能不能“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第二是“贴近”什么?广义说来是要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但问题是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是什么?有哪些具体内容和表现?第三是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和做好“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

      一

      关于为什么要“贴近”的问题,绝非三言两语就能说清。只能试图加以简要地说明,并有待于今后大量的论证。其基本如:是教育与引导全体大学生成为合格接班人和劳动者的需要,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改变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等。

      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和要求特征能否“贴近”大学生现实生活的问题,则更为复杂。但目前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却很不到位,通常关注的往往是直接指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的相关问题。其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等问题更重要,因为它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指导思想,因而起着统领性的作用。诚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不能脱离内容而存在,但属性一方面寓于内容之中,另一方面又区别于具体个别内容,它是对无数丰富内容的综合反映。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阶级性、实践性、教育性、综合性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阶级性。

      可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扩展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与它的阶级属性问题紧密相连。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阶级属性,体现出明确的先进性和政治方向,这无疑是值得充分肯定与进一步发扬的。但是考虑到社会的发展与形势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在扩大社会影响面、保持先进导向性和兼顾群众性方面应该大大着力。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大大增强其社会性,使其成为社会沟通、社会管理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相统一,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要求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意不断扩展它的社会基础和社会影响力。而扩展社会基础和社会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教育要求和内容安排方面更适应人们包括大学生的政治发展需求和精神成熟需求,因为不能适应大学生需求的社会活动同时也是不受大学生欢迎的象征形式。

      进一步从价值分析角度看,人们在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问题时,关心的主要问题是考量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与各种主体的需求两者能否建立起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如果两者之间存在着满足关系,那就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有价值。反之,则没有价值或尚未体现出价值。至于价值的大小问题,则需进一步通过满足程度、共享程度及持久程度等参数来衡量。在社会诸主体中,存在着政党组织和政府、社会组织和群体、个体三大类,它们有共同的需要,也有不同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满足不同社会主体的共同需要与不同需要的问题上,形成了不同的,或者说多样化的价值。更准确地说,有不同的价值评价标准。这些标准有些比较接近,有些则差距较大。换言之,由于社会各主体间的需求本身就存在着差异或矛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的丰富性,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评价的多样化。

      从不同社会主体的角度出发进行价值评价的参照系也会有所区别。政党组织主要从宏观角度考量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教育与训练好社会成员,尤其是培养好年轻一代,其教育底线是千万不能涌现自己的反对者,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基本成功的。而对于社会成员的个体来说,他们并不主要关注宏观性问题,而主要关注个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获得政治成熟性和政治成长,如果说他们也关心政治的话,那么这种关心主要是从个体出发,了解自己通过掌握怎样的社会政治生活技能和熟识怎样的政治活动方式,才能顺利地进入政治活动并争取到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相应权益。相对而言,这批社会成员是比较积极的部分,也有相当的社会成员就不会那样主动,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预期较低,认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为了获得政治信息,或者是为了获致社会角色。他们不会指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于是,这部分社会成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评价会出现例外的状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