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场:大学生德育的新视角

——军校德育场评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平章起,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教授,党委书记;   安祥仁,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宣传干事,天津 300071

原文出处:
学术论坛

内容提要:

根据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思想行为习惯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这个基本原理,提出了大学生思想行为习惯养成的决定性因素——德育场。通过对德育场的定义和其他相关概念的分析,明确了德育场的基本内涵和研究视角,指出了用德育场分析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优势;然后,通过对军校德育场形成和基本特征的分析,指出了军校德育场在军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和不足;最后提出了加强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7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07)05-0182-04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交往和互动中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习惯的。但是,在过去的德育实践中,我们往往更强调对德育对象的道德观念灌输、环境氛围营造、行为方式引导等方面,而忽视了德育对象与周围事物的互动关系对其自身的形塑,没有把“关系”的思想应用到德育实践中。近年来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场域”概念的提出和其对“关系”的强调,为我们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德育场的概念正是在解决“关系”对德育对象的影响中产生的。

      一、德育场概念的含义及相关说明

      场本来是物理学的概念,如磁场等,后来被布迪厄引入社会学,将其定义为:“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1] (P133-134)其所要表达的内涵主要是指在某一个社会空间内,由特定的社会行动者相互关系网络所表现的各种社会力量和因素的综合体。将场的概念引入德育领域,称为德育场,主要表达的意思是,以德育对象为中心,在一定的时空内,处于德育对象外部的与德育对象发生联系的各种要素综合起来作为一个德育场在与德育对象的互动中影响、塑造着德育对象的知、情、信、意、行[2] (P94-96)。

      引入这个概念的主要依据在于,“我们生在其中的这个世界,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主体间际的世界”[3] (P295),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解释着“被生平角度决定的情境”[3] (P119),并根据这种解释选择着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说,我们通过与他人发生“关系”形成自己的思想、选择自己的行动。德育场概念所要强调的就是,一方面德育对象是在与周围的世界发生关系中,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习惯的,而且这种思想行为习惯是由德育对象同时与时空域内各个要素发生关系并在对各个要素进行综合解释的基础上形成的;另一方面,场内以德育对象为中心的各个要素之间也发生关系,像磁场一样,这种关系是相互交织的,德育对象不仅解释着与其本人发生关系的场内要素,而且还解释着其所能观察到的场内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这两种解释共同影响着其思想行为习惯的选择和形成。

      德育场与广义的德育环境有着相互交叉的地方,两者都是以德育对象为中心展开的,并且都涵盖了一定时空内的各个组成部分,但德育场更强调一定时空内各个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德育对象与其他人和周围世界的互动关系,更关注一种动态过程,同时体现了德育对象的选择性和对周围世界意义解释时的主体性和特殊性。另外,德育场对德育对象思想行为习惯的塑造和影响作用与综合因素决定论[4] (P175-179)虽然都强调外部信息综合起来对德育对象发生作用,但两者之间存在根本的区别。德育场是从德育对象的角度展开的,强调德育对象自身的选择性和德育对象对德育场情境体验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指“行动者的实际情境具有它自己的历史,它是他以前所有主观经验的积淀。这些经验不是被行动者当作匿名的东西来体验,而是被他当作独特的、从主观角度赋予他并且仅仅赋予他的东西来体验”[3] (P120)。换句话说就是,德育场更强调德育对象自身对外部的解释和现有的知识储备,这体现的是德育中自我教育的价值。

      二、军校德育场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军校德育场的形成与发展始终与军队① 的使命和任务相连,与军队的传统息息相关。为党和国家培养新型军事人才这个特殊的使命,决定了军校在营造德育场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把党和人民赋予军队的使命和任务作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突出“打得赢、不变质”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要继承我军历史形成的优良传统,保持优良传统在德育场中的传承与发扬,使培养的人才始终保持人民军队的本色;另一方面,要按照高于部队②、严于部队的要求建设与部队用人标准相应的军校德育场,主动借鉴近年来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突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军校从招生宣传到学生入学后的管理教育,从课堂教学到第二课堂,从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到环境氛围的布置,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行系统。系统内各个要素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在军校的空间内伴随着学员的入学直至毕业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德育场。学生一方面在德育场内接受教育,形成思想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行动影响着、建构着德育场,对德育场的传承与强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考察军校德育场的形成及特性必须从军校与学生的互动关系入手,突出学生对德育场解释的主体选择性和军校对德育场塑造的目标指向性。概括地说,军校德育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性:

      一是德育场内主体地位的不平等。在军校德育场内活动的对学生德育产生影响的各个群体之间在地位上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德育场的建构方面,作为德育施行者的学校始终在德育场的营造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以强大的行政主导力作为后盾,决定着德育场的发展方向和德育场的运行方式,而作为德育对象的学生对德育场则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其可以根据自己的生平解释所处德育场的情境,也可以以自己的行为对德育场的形塑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也只是程度上的影响,而非性质或方向上的。另一个就是,各类群体在互动中地位上的不平等,个体间因互动而形成的关系始终是德育场的重要内容,军校德育场中的这种特殊的互动关系对处于德育场的德育对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这种不平等互动关系的接受强化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强烈的等级意识和服从观念。

      二是德育场的封闭程度高。对作为德育场中个体的德育对象而言,军校德育场是相对封闭的,无论是以队为单位的小德育场,还是以学校为单位的大德育场,都是相对封闭的,与外界交流不多,联系也不够紧密。这是由军校的管理体制决定的,当前大多数军校都采取封闭式管理,这种封闭不仅是对校园以外空间的封闭,而且在校园空间内部各正式群体之间也是相对封闭的,学生不仅无法经常与校园以外的社会发生联系,而且与队以外的其他同学发生联系的机会也不多。封闭性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直接与德育对象发生关系的主体相对稳定,互动的内容也是稳定的,一般与学生直接接触的就是教员、队干部和相应的后勤保障人员。军校德育场的这种封闭性对德育活动的好处在于,可以通过控制德育对象的信息接收渠道进而控制德育对象所接收的信息类型,使德育对象在场中接收到的都是同样类型的信息,德育对象在对这些信息的解释过程中也就潜移默化地形成了教育者想要的思想行为习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