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德育是一个伪命题

——访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高德胜博士

作 者:

作者简介:
茅卫东,《中国教师报》记者

原文出处:
中国教师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7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高德胜,1969年出生,河南信阳人。教育学博士、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兼“品德与生活”国家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上海《思想理论教育》杂志特约副主编、“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田家炳基金会中国学校德育研究与发展计划”专责委员会委员。在道德教育基本理论、德育课程、知性德育、生活德育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和精深的造诣。

      一、教育网络化不是灵丹妙药

      中国教师报:现实社会中的教育问题多多,网络的出现,使很多人看到了希望。有人认为,将现实的教育网络化,许多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比如网络化的教育可以解决教育资源的稀缺问题,使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更多的人所共享;网络化的教育可以解决困扰我们许久的师生关系不平等问题,因为在网络空间中学生可以与教师平等对话。可是您的文章和讲座似乎不认同这样的观点。

      高德胜:也不是完全不认同。这里有一个网络盛世,教育如何自处的问题。如何自处,首先在于如何理解自身。不同的理解,就会有不同的选择。如果我们将教育理解为知识传授、信息传递,教育当然可以完全网络化,因为网络化的教育将使知识传授、信息传递的效率大大提高。如果将教育理解为不仅仅是知识和信息传递,还包括心灵沟通、情感交流、精神际会、道德熏染、经验分享……那教育就不能完全网络化。因为网络化的教育或者说教育的网络化使身体退隐,而身体的退隐使教育的这些追求都无法达成。

      中国教师报:您所说的身体的退隐,是不是类似于网络兴起之初的一句名言:“在网络世界里,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身体的退隐,对教育的影响有这么大吗?

      高德胜:对!网络世界,大家不以真实面目出现,这就是身体的退隐。身体对教育的影响之大,我们以前对此没有足够的重视。

      经常能够看到有人戏言,身体只是一副“臭皮囊”。其实,一直被我们“看不上眼”的身体实际上是人类体认世界的“眼睛”。人类祖先是从自己的身体出发来认识宇宙世界的,即世界的拟人化。我们可以从语言的遗存信息中找到一些证据,比如山有“顶”(头顶)、“腰”、“脚”,湖有“心”,泉有“眼”,果有“肉”,树有“干”(躯干),天有“体”,地有“貌”……人类对自然的体认要借助身体,对人化世界的建造也是以身体为尺度的。比如,房屋是身体居住的地方,床是身体睡觉的工具,车是运载身体、代替双足的工具,衣服是包裹身体、温暖身体、装饰身体的工具……总之,身体是人最方便、实用、有效地认识世界的“眼睛”和工具,正是借助这双“眼睛”和这件工具,人类才“看见”了世界、建构了世界!

      不仅如此,人直接借助身体建构个体自我,身体是自我的“家”。人们表现自我最简洁有效的方式就是操作身体,而我们正是通过对他人的身体及其动作理解他人,反观自我的,他人对我的认识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看,身体是人际沟通、人际互动的“第一通道”。

      中国教师报:您的意思是教育需要身体在场,而教育网络化却无法满足这个需要?

      高德胜:正是这样,因为身体有不可否认的重要作用。以往的教育都是有身体的,或者说都是身体在场的。个体一出生,父母对其呵护有加,正是在“肌肤相亲”中,关爱的种子生根发芽。学校生活中,师生、同学面对面的互动,是家庭关爱传统的延续,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肌肤相亲”。如果学校教育网络化,儿童一离开家庭(家庭也在不同程度的网络化)就被“抛”进没有身体接近的网络世界,关爱的种子能否继续生根发芽,能否茁壮成长真是值得怀疑。因为教育的网络化使以往教育赖以生存的师生、生生之间的面对面互动消失,使人际交往的“第一通道”关闭。制度化教育产生以来,师生之间的互动始终是教育运行机制的核心,失去这一核心的网络化教育,还是我们所理解的本来意义上的教育吗?我们冀望借助教育实现的心灵沟通、情感交流、精神升华、文化薪传等愿望恐怕就要落空。

      中国教师报:可是,事实上,人们不但能够利用网络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讯,还可以通过网络突破时空限制,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交流甚至产生感情啊!

      高德胜:不可否认,网络有其积极的一面。对网络的积极影响,很多人都有研究和归纳。但同样不可否认,网络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我的主要兴趣不在于跟着别人说网络的好处,而是从理论的层面揭示网络对教育、道德的侵蚀。可以这样回答你的问题:网络可以获得资讯,但资讯不等于知识;可以借助网络进行交往,但网络交往永远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

      二、网络德育是一个伪命题

      中国教师报:如此说来,像建立德育网站这样的做法,是不是也值得商榷,需要重新审视?

      高德胜:在道德教育领域,有人早早提出了“网络德育”的命题。问题是,网络世界是身体退隐的世界,无法“修身”,那如何“养性”?网络是人类的一个新的存在空间,网络生活是人类新的存在方式。我们承认在网络空间中存在对人有道德上的副作用的同时,也会对人有积极的影响。但这种积极的影响就是“网络德育”吗?如果这就是网络德育的所指,那就等于什么都没有说。因为有没有这个名称,其对人的影响都会持续发生。如果将网络德育界定为通过网络进行的道德教育,那这种“有意识的德育”就会面临许多无法克服的矛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