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公民道德教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月细,田启波,深圳大学,广东 深圳 518060   黄月细(1974—),女,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讲师,法学博士。   田启波(1965—),男,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教授。

原文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全球化对我国公民道德教育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在全球化进程中推动公民道德教育的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公民道德教育的世界性与民族性、开放性与自主性、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7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4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07)04-0175-04

      任何经济现象背后都蕴涵着不同的文化理念,经济全球化不仅对民族经济产生深刻影响,而且渗透到思想、政治、文化领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对此,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作了深刻的揭示。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 (p276)当前,实施公民道德教育既是我国社会发生全面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应对全球化浪潮的必要措施,全球化必然会对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带来巨大影响,认清这些影响,探讨公民道德教育在全球化际遇下的对策与举措,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全球化以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础,以生产和消费的社会化、国际化为表征,具有不可抗拒的历史必然性。但自从资本主义开启全球化进程至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处于全球化的主导地位,使全球化深深地打上了资本主义文明模式的烙印。而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它本身正是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应对全球化浪潮的一项重要举措,必然深受全球化的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正负两方面。

      从全球化对公民道德教育的正面影响看主要有:

      第一,全球化正促使和推动着公民道德教育走向开放。全球化进程中,各个国家、民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在封闭的状态下求得生存和发展,都要不断地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开展对话和交流,开放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本质特征,也是公民道德教育必须面对的环境特征。这为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走向开放、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

      第二,全球化有利于我们从西方文明中吸收有益经验,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无论是古典意义上的公民还是现代意义上的公民,都是西方政治文明发展的产物,公民教育在西方世界源远流长,无论是古希腊时代的公民美德教育,还是近现代以来的公民道德教育,西方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全球化无疑为我们借鉴西方公民道德教育的丰富思想源泉,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第三,全球化有利于培育人们的全球意识、竞争意识和法治意识等现代价值观念,拓宽了公民道德教育的视角和空间。在全球化时代,人类的共同利益在增多,相互依赖性也在增强,全球问题不断产生。全球性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普遍性、整体性要求人们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认识当代世界,形成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尊重与宽容态度,以及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合作精神,这就是全球意识。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是市场经济的深入和拓展,其价值规律的激励机制使人们认识到竞争意识的重要作用。同时,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内涵的法治要求也促使人们法治意识的进一步提升。全球意识、竞争意识和法治意识等都是现代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公民道德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其内含的全民性和普世性理念,公民道德教育不再像传统的道德教育那样强调道德和道德教育的阶级性,它强调的是作为个体的人在公共生活中应具有的规范意识、主体意识等。因此,自由、平等、尊重、宽容、诚信、守法等观念都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全球化对这些意识和观念的普及,无疑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全球化对我国公民道德教育带来巨大推动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造成一些消极影响。这主要表现为:

      一是全球化浪潮对传统的国家界线和国家主权形成了巨大冲击,容易导致人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弱化,对公民道德教育有一定的负面制约作用。全球化的经济组织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着资源的流向,使它拥有与民族、国家相抗衡的权威,其经济活动必然要影响各国政府对国民经济的管理,从而使得广大经济落后的主权国家的某些经济主权及职能发生某种程度的让渡和转变,特别是随着资本、信息、技术和知识流动的速度与自由度的不断加大,国际经济与国民经济的界限正逐渐变得模糊,国家的边界变得异常脆弱,使得国家安全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战略问题。这些都将不可避免地反映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来,“民族国家主权过时论”、“人权高于主权论”、“全球民主化论”等理论思潮在西方世界兴起,使人们误以为国家会随着跨国公司等全球性机构的出现而逐渐消亡,经济全球化时代已无须再提民族国家的主权与利益,这容易导致人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逐渐淡化,从而使爱国主义教育面临新的挑战,给公民道德教育带来一定的危害。“爱国守法”在公民道德教育二十字方针中居于首要地位,而“爱国”又是“守法”的前提,证明它对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起着统领作用,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动摇,无疑对整个公民道德教育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看清当今全球化进程的本质,正确地处理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矛盾,对于增进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效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是经济全球化容易让人们产生政治和文化同步全球化的误解,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挑战。一些西方学者企图用全球化来模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分歧。他们宣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趋同化”,进而混淆两大意识形态之间的区别。冷战结束后,一个客观的事实是意识形态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主宰着全球化的西方发达国家打着民主的旗号,到处输出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并且,我国正处在全方位的社会转型期,这些因素都容易造成人们在公民道德教育过程中,因对民主、人权、自由、平等等现代价值观念的关注而忽略其背后的公民道德教育性质的差别。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方面受到来自资本主义的攻击,另一方面自身也处于改革转型之中,具有很多不稳定因素,这些都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巨大冲击。

      三是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念受到挑战。在现代政治社会中,公民虽然是一个全民性日趋明显而阶级性日趋消除的概念,关于“世界公民”的提法也不乏有之,但在当今世界,国家依然是国际活动中的主体单位,公民的国别性也依然是公民身份的最有力确证。在公民的定义中,国籍仍然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拥有公民身份的决定性条件。而伴随着国别区别的则是该国的政治、道德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因此,公民道德教育虽然具有普遍主义和世界主义的特点和意义,但就不同的国度而言,仍然有各自不同的性质。我国的公民是必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公民道德教育必定以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念为主导,这是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价值导向。但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强大的话语霸权,如通过因特网、多媒体和遍布全球的传播媒介等手段竭力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念渗透到甚至强压给发展中国家,宣扬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道德价值观,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削弱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