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全球化视野看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意识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国启,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教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王忠桥,哈尔滨师范大学党委,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王忠桥,哈尔滨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

内容提要: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凸现了个体存在的世界意义,同时也促使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相互碰撞和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必须具有资源意识。资源意识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投入产出之比,即效率;意味着要重视意识形态、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资源价值。因此,强调经济全球化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意识,就必须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意识形态的一元和多元的关系,科学对待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7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2X(2007)03-0009-05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不断地改变着世界历史和人们的社会生活,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全球化“使在场和缺场纠缠在一起,让远距离的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与地方性的场景交织在一起”,[1] 这一过程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全球化的过程。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相互激荡与渗透,使个体的生活世界呈现出价值多元化、内容丰富化的倾向,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人类的精神王国不再是某一亚里士多德式或黑格尔式的集大成者独白的舞台,而变成众多智慧头脑争相对话的、群星璀璨的思想天空”,[2] 这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拓展了开放性的视野,但无形之中也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难度。因此,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资源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人的全面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具有资源意识

      全球化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资源意识。“所谓资源意识,就是价值意识或财富意识。”[3] 过去人们讲资源,主要指物质资源和自然资源,是一种有形的财产和财富,而很少将文化精神、思想意识和观念习俗列入资源的范畴。但是,资源不仅有物质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体制资源、文化资源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主要是指意识形态、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当然也包括典型人物与事件。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大量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结果浪费了人力物力,却没有取得应有的实效,这是典型的资源意识不强的表现。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相呼应,思想文化也正通过各种途径向全球各个角落蔓延、渗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突出资源意识,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发思想道德资源,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增强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其再生性、精神性和渗透性等特征而容易被人忽视。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 意识形态、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思想道德资源,可以被反复使用、到处使用,创造出大量成果,不像物质资源和自然资源只有一次性使用价值。一些人只看到具体化的、物质化的价值,看不到精神化的、社会化的价值,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资源意识的表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通常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相关资源,而在全球化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竞争激烈,人们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增强,个体成员生活安排紧张而周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投入的点滴时间和人力物力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宝贵的,如果取得被人们认同的积极效果,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否则不仅没有价值,而且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成员都要有资源意识,增强资源意识就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实效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突出资源意识,从资源的视角研究和探讨人才的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政治觉悟。”笔者认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意识,必须正确对待意识形态的一元与多元关系,必须科学处理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必须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这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社会环境的需要,是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基本要求。

      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意识,必须正确对待意识形态的一元与多元的关系

      自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意识形态领域实质上一直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基本对立。这一格局并没有因为“趋同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等非意识形态理论的出现而消解,也没有因为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经济合作的加强而淡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也必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避免贬低和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倾向的出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价值观,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几代人的不断探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形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这一指导思想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从历史的影响来看,建国以后,我们党经历了反右斗争、“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失误,每一次严重的失误都是直接与过分夸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有关,由此造成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的逆反心理。从现实的因素来看,西方国家并没有停止对我们的意识形态渗透,他们不断强化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国际范围影响的同时,却提出了“意识形态终结论”等所谓的非意识形态理论,国内的思想界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也提出了意识形态“趋同论”与其相呼应,以期淡化和抵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会以更直接的方式、更广泛的形式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