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德育:如何走向首要位置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教育报

内容提要:

在山东首届大学校长德育论坛上,作为高校行政领军人物的大学校长们,见仁见智、建言献策,共同探讨交流他们关注的话题——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7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0月27日,在山东省高校工委主办的山东省首届大学校长德育论坛上,全省近百所大学的校长齐聚一堂,以“高校德育与人才培养”为主题,就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高校德育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与探讨。

      此次论坛的宗旨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6号文件和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建立完善党委领导下、以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高校德育工作管理体制,积极倡导大学校长关注德育、研究德育、力行德育,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不断开创高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大学校长不仅要对学校教学管理等行政事务负责,更要对大学生全面发展负责;大学要首先教会大学生如何做人,然后是教他们如何做学问

      共识:校长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

      作为高校的行政领军人物,校长不仅要成为出色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更要成为优秀的教育家和政治家;不仅要对学校教学管理等行政事务负责,更要对大学生全面发展负责;善于从国家与民族未来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审视人才培养规格,谋划高校长远发展。这是本届论坛形成的共识。

      树立德育首位观。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田建国教授在发言中指出,确保德育首要地位,要做到“六个必须”,必须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16号文件上来;必须不断强化德育是灵魂、是核心,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素质的办学理念;必须虚功实做,虚事实办,软件硬做,把德育的目标、内容、政策、载体由虚变实,把德育的体制、机制、队伍、投入由软变硬;必须建立健全德育管理体制;必须完善目标考核激励机制;必须明确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育人中的功能定位和工作重点,促进三者的融合贯通,努力形成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真正落实好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首要地位。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马连湘在发言中强调,高校要站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高度,站在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高度,站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世纪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全面落实德育首位。同时,要把德育工作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背景下来考察,放在社会变化的大环境中去分析,放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大格局中去研究,按照“围绕中心抓德育,抓好德育促中心”的原则,把德育工作纳入高校整体工作布局,统一规划,统一实施。

      从学生培养体系关注大学德育。山东大学校长展涛提出,高校要从学生培养体系的视角、社会大环境的视角以及时代和未来的视角重视和研究德育。他认为,德育是培养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在学校的培养目标上,要从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个性、强烈的社会责任心、过硬的竞争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筹划高校德育体系。

      教会大学生如何做人。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认为,德育作为诸育之首,对大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诚然,德育不能代替智育,但德育在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的思想能够产生持久的精神动力,促进智力活动。作为校长如果忽视德育一味抓教学,那么,教学也不会真正搞上去。因此,大学要首先教会大学生如何做人,然后是教他们如何做学问。做人,对学生今后的人生之路至关重要。学校在教育中,特别要注重引导青年学子鄙视浅薄、急功近利、随波逐流的不良风气,注重引导青年学子崇尚理想、追求真理,崇尚学术、追求卓越,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肩负的历史责任,确立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从打牢“人生之基”高度做好大学德育工作。潍坊医学院院长于富华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后指出,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危机不是道德思想的失落,不是功利主义和世俗文化的泛滥,而是中国文化中公民底线伦理面临着崩溃,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省。因此,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德育为先”意义重大而深远,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道德教育规律,我们必须要从打牢“人生之基”的高度,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大学德育工作。

      教师要特别注重以德育人,以身立教,耿介拔俗,为人师表;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构建和谐的人生;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有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关注:如何增强大学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学校长普遍认为,中央颁发16号文件和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大学德育工作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高校德育工作也常常遇到德育现状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现实中的德育工作远远达不到人们和社会的期望,令人忧虑。

      山东工商学院院长刘全顺认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低下,造成传统德育实效性差的最大原因,是人为地将德育从社会生活实际中剥离出来,使得对德育的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传统的工具性道德教育,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和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偏重形式、偏重活动、脱离实际的倾向以及德育的应付、应急问题仍然存在。德育社会化的实践体验环节上还较落后,造成知与行、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不足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德育课程未能注重贴近学生思想道德实际。因此,如何增强大学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成为本次论坛校长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