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人生观”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武东生,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071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内容提要:

人生观问题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正确把握理论体系与教材体系的关系及人生观的基本理论,用马克思主义在人生观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人生问题。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7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07)02-0025-0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课程方案中的首开课程。关于该课程,教材的“绪论”有如下表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1](P11) 这段扼要的说明,从教学目的的角度对“基础”课教材和教学过程做出了基本界定。“基础”课“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人生观”是教材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布局结构看,如章标题所示,教材是在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中,相对集中和专门讨论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只能利用一定的课时来完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任务。那么,如何深入理解“人生观”问题在“基础”课中的地位和意义,怎样准确把握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和重点呢?本文就此提一些建议,供大家在教学中参考。

      一、“基础”课教材中的“人生观”问题

      “基础”课教材由“绪论”、八章正文和“结束语”构成的体系中,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篇幅上占到1/10左右。这部分内容主要讨论了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人生环境四个方面的问题。这四方面问题以“人生目的”为核心,分别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角度,对“科学而高尚的人生观”加以阐释和论证。其内在的关系大体上可以理解为:通过分析“人生”以说明“人生目的”是生活实践的关键问题,也是构成人生观理论的核心;“人生态度”主要讨论如何对待生活,以怎么样的方式实现人生目的的问题;“人生价值”从“意义”的角度对“什么是人的问题”进行价值的判断;而“人生环境”则可以理解为人生目的问题在生活实践中的具体延伸,或者说是以理论的方式再现实现人生目的的“条件”。

      就实际的教学过程来说,“基础”课这部分的教学目的是:以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基础,帮助大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和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理解人生问题的理论立场和基本观点,为科学而正确地解决人生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观。为此,教材在内容安排上的大体思路是,第一节直接从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问题切入,由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理论过渡到人的本质的观点,说明如何理解“人生”及怎样对待人生,再通过不同人生观的分析和比较,从理论上阐释究竟什么是科学而高尚的人生观。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和说明,一是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人生目的是人生实践的根本问题和人生观理论的核心问题,使他们深入理解,正确解决人生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需要有科学的人生观作为指导,而能否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关键在于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目的;二是帮助大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分析和把握人生问题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深刻理解人的生命及其应有意义,使他们掌握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引导他们确立科学而高尚的人生目的;三是帮助大学生认识到,人生态度在根本上是由人生目的所决定的,又对人的具体生活实践产生重要影响,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以科学、乐观、积极的方式对待生活。

      第二节顺序提出了“价值”、“价值观”、“人生价值”、“人生价值标准及评价”、“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等概念。建立这节结构的支点应是第二目下关于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这一节引入了一些哲学价值论的概念,目的是帮助学生运用哲学价值论的理论,深入理解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科学把握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从而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把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三节关于人生环境,从身与心、个人与他人到个人与社会,最后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依照从内到外、由近及远的顺序展开。将人生实践中涉及的四种主要关系概括为“人生环境”,是新教材的一个创造。人总是存在和活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关于人生观、人生价值的理论探讨,只有联系实际,将理论认识付诸实践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生环境”包括的内容可以看作是此前讨论问题的落脚点。说明“人生环境”,就是要帮助大学生了解实现崇高的人生目的、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的客观环境条件,使他们能够掌握在认识和处理自我身心关系、个人与他人关系、个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问题上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基础”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而这一特点在教材的第三章表现得尤其明显。“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大课题,“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人生环境”,都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要面对的重大问题,也是一般的人生观理论必然要做出回答的问题。这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涉及诸多理论知识,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对此,教材根据课程的设计思路和在内容上的逻辑,只用了两万字的篇幅对这些问题加以提纲絜领的阐述。关于“人生目的”,教材提出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和以怎样的方式实现人生目的;关于“人生价值”,阐明价值的本质在于创造性和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基本内容;关于“人生环境”,解释四种关系是实现人生意义的“条件”,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四种关系的实质,都是依照这个“纲领”展开的。可以说,从人的生活与动物的生命的区别,说明人的自觉能动性和人的生命的意义所在,从人的本质的现实性,说明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构成了教材有关人生问题全部内容的“基本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上深入而系统地讲明在“基本问题”上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和基本观点,说明“为人民服务”是科学而高尚的人生追求,这不仅对于教材的第三章,而且对于教材其他部分也都具有指导原则和方法论的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