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非理性因素分析

作者简介:
曹祖明,西安政治学院基础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张维忠,西安政治学院基础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李冬,西安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 高明,西安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中国军队政治工作

内容提要:

非理性因素是与理性思维不同的主体心理形式,具有非自觉性、非逻辑性和情绪性等特点。人的精神构成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就必须既重视理性因素,又重视非理性因素。本文主要分析了欲望、情感、意志、信仰、社会心理五种非理性因素的特点、作用规律以及对军人思想的影响。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要认真掌握非理性因素的特点和规律,自觉利用其积极作用,防止和克服其消极作用,以增强科学性和有效性。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7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E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11—5381/D(2006)—06—36—04

      非理性因素是指“与理性思维不同的主体心理形式。”① 它是非理性的具体心理现象、认知形式和认知能力,包括直觉、灵感、顿悟、本能、欲望、情感、意志、信念、信仰、动机、习惯、无意识、社会心理等。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如下特点:一是非自觉性。人的理性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活动。与此相反,非理性则表现为一种不自觉的意识活动。二是非逻辑性。与理性的逻辑性正相反,非理性具有明显的非逻辑性。非理性因素中的直觉、灵感、顿悟等等在认识过程中完全突破了逻辑规律、方法、形式的束缚,能够直接接近并把握事物的本质。三是情绪性。这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精神活动。广义上的情绪,无疑具有理性的成分,即由有所“感”到有所“知”和有所“求”,但它的基本构成是非理性的。情绪与潜意识相联系,情绪是潜意识的外在反映;情绪又与理性思考相联系,它是潜意识与理性思考的中介和桥梁。

      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的,它的教育对象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人的精神构成是复杂的,不但有理性的成分,而且有非理性的成分,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非理性因素是人的精神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情感、意志、信仰、无意识、欲望、本能、社会心理等非理性因素对人精神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与人的需要和欲望密切相关的是人的情绪和情感。人类在欲望和需要的驱动下创造着自己的历史,而人的激情则使这种欲望和需要变得强劲有力。社会历史的创造一刻也离不开人的激情。”②

      这充分说明非理性因素在人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必然会受到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制约与影响。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不仅要从理性的一面着手,而且更要从非理性的方面去考虑。在具体的实践中,凡是成功的思想教育活动,都曾在教育过程中不自觉地利用了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来促进和提高教育的质量。

      下面对五个主要非理性因素的特点及作用规律作一分析,以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所裨益。

      (一)欲望因素分析

      欲望是指社会的人基于一定的需要而对一定的物质或精神事物产生的渴求,是人对需要的一种体验方式。欲望与人的本能和生理组织密切相关,是个体存在、保持并扩大的一种内部张力,“是人类实践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量。”③

      人的欲望有善恶之分。善的或合理的欲望是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欲望,它指引着人、推动着人,催人奋进;恶的或不合理的欲望则是一种消极而无效的欲望。人的欲望有强弱之分。“欲望和需要实际上就是主体的‘匮乏’状态,正是这种匮乏状态造成了主体内在的紧张和不安。为了解除紧张和不安,主体对外在对象产生一种‘嗜欲力’,这种嗜欲力驱使主体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寻求价值客体。这就是主体动机和意向产生的根源。”④ 这种“嗜欲力”的强烈程度决定着主体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勇气和力量。当具有合理的欲望时,如果“嗜欲力”很强大,主体就会在这股强大的内驱力驱使下,产生强劲的动机与意向,渴望达到预期的价值目标。这种状态是我们所追求的。可是当具有不合理的欲望时,如果这种“嗜欲力”过强,主体就可能会不择手段,突破道德的内在约束力而做出过激的行为,从而危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对于这种过于强烈的欲望,应该给它套上理性的缰绳,对之加以限制和正确的引导。欲望过弱,则会导致主体进行实践活动的勇气与力量的匮乏,势必造成实践活动的失败。这固然有抑制其作恶的作用,但对正面价值目标的实现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重视欲望这一非理性因素,对教育对象的合理欲望要进行鼓励,对不合理的欲望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欲望合理的前提下,对于欲望过于弱的人应该进行必要的激发与鼓励,使其保持昂扬的斗志,去迎接各种挑战并赢得胜利。

      (二)情感因素分析

      情感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和欲望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没有过多的观念思考和认识过程,因而常被理解为非理性的形式。情感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状态,它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普里布拉姆曾经指出,人的体验和感情对正在进行着的认识过程起着评价和监督的作用。情感具有波动性的特点,总是处在不断变化的状态中,时而低沉,时而冲动,时而平和,时而暴烈。我们应随时关注情感的波动变化,作出相应反应。

      情感作为影响和控制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心理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直接影响到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效率,是认识和实践活动得以完成的重要保证。“现代认识论表明,人的欲望和需要信息必须依靠一种具有放大功能的中介才能促使主体全身心地投入到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去。这种对欲望和需要信息起着放大作用的最重要的中介因素就是情绪和情感。没有情绪和情感的作用,即使理性也会黯然失色。这就会大大降低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效率。”⑤ 列宁也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积极高尚的情感能促进思想的转化和升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消极的情感则起着弱化、淡化和阻碍作用。良好的情感是增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润滑剂。教育不仅需要理性的指引,更需要感情的培养,感情的投入,感情的维系。教育工作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直接影响着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由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变为平等的朋友关系,增强感情交流,增进亲近感和信任感,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就会更通畅,教育内容就会更容易被教育者所接受。当然,在增强亲和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彼此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既要有亲近感,更要有尊敬感。否则,教育的效果也不会很好。

      平时,应注意培养和营造官兵一种积极、乐观、上进的情感,培养一种高尚的情趣。在这种情绪与情感的推动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会更加显著。教育中,应特别注意从教育对象的利益、需求出发去考虑问题,使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的情感。教育内容不仅要讲大道理,讲个人服从国家、集体的利益,还应该讲在服从国家、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充分保证个人利益。信任教育对象,依靠教育对象,关心教育对象,是增进彼此情感、搞好教育的重要保证。

      (三)意志因素分析

      意志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因素。意志的特点表现为根据预定的目的对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意志作为愿望和志向的统一,反映了人类为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而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可贵精神。”⑥ 它是人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一种巨大的心理能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