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存生,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赵存生,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

内容提要: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不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指导理论、奋斗目标、精神支撑、道德准则这四个方面内容的有机组合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框架结构。在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7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07)01—0004—0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同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并且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的战略任务。现仅就这一问题谈几点粗浅的学习体会。

      一、充分认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它表明了我们党对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这一价值体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建立在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系统认识和把握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本质上是事物、客体的性质、属性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关系。价值观是人们对这种关系的总的看法。价值观是由一系列价值观念组成的,这些价值观念是一种结构性的存在。在阶级社会中,价值观念以及由其构成的价值观是有阶级性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以消灭剥削、实现社会公正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以人民利益的实现为根本标准。由于国情的不同、民族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以及时代的发展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一般都具有国家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决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一方面把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中的核心内容包括指导理论、奋斗目标、精神动力、道德规范等突出了出来,一方面又把这些内容整合在一起,构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结构体系,应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这一创新,把我们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不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它为和谐文化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南,为形成和激励全国人民朝着共同目标努力奋斗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睦和兴旺发展提供了坚固的思想纽带。完全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全民族的铸魂工程。这一工程的提出和实施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在经济全球化形成浪潮的当今时代,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今日中国,一方面应当看到的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和进步、人民生活状况的显著改善以及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国际地位的日益彰显,全国各族人民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有了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的巨大提升,思想道德水准也有了同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相适应的明显提高。应当说,这是主流的方面。另一方面也必须正视的是,由于外来的和内生的各种错误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和侵蚀,“价值失落”、“价值混乱”、“价值扭曲”的现象在社会上相当严重地存在着。这虽然还构不成为主流,但必须高度重视。因为这种现象的存在,损害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形象,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思想和道德障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旗帜鲜明地昭示了我们党和我国人民所崇信和践行的价值观,对扶正祛邪、激浊扬清,在全党和全社会树立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匹配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道德操守,亦即铸造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

      《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就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是由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组成的。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来展开,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构成一个内容丰富、深刻、严整的价值观念体系。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理论,亦即用来武装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之本,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在指导无产阶级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解放事业的斗争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当然也遭遇到过严重挫折。但是,正如邓小平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所指出的那样:“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1]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发展之路,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毫无疑问地要把马克思主义放在首要的位置,使之成为这整个体系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指的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选择和认定、共同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实践和探索,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这是党领导人民实践探索和选择认定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社会主义理论又是一种制度模式,也是一个实践过程。它是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唯一的、正确的目标认定和制度设计,集中体现了全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表达了党和人民的共同理想。理想是一面旗帜、一把火炬,是引领、激励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经过半个多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但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理想,而且为这一理想的实现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廓清了更加清晰的路径。然而,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是,由于国际上随着苏东剧变、苏联解体而形成的诋毁、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的泛起,也由于国内改革开放深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影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任务仍然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江泽民同志针对在这个方面的一些模糊认识明确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些根本问题上,中央历来是十分明确的。”[2] 在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他还说:“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3] 这里强调了在改革开放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共同理想,这是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这一理想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为这一理想的树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新世纪新阶段,这一理想正在由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着、发展着。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与战略任务的提出,为实现和发展这一理想进一步创造了条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