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强调共性向注重个性的转变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新概念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海林,赵志昌,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5;   赵志昌,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博士研究生,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

原文出处:
社科纵横

内容提要:

过于强调共性教育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弊端。它过多的强调集体主义,过分地追求共性化模式,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考虑不够,“警察模式”是其典型表现。思想政治教育要承担起培养创新素质的使命,必须从共性教育的模式走出,向注重个性发展转变。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7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E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106(2006)06-0037-03

      长期以来,我军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官兵合作精神、集体意识、责任意识、纪律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确保部队的安全稳定,为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立下了不朽功勋。但我军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广大官兵创新人格、创新意识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十分明显。如有些单位往往过于强调集体主义,忽视个体存在;过于强调思想统一,忽视独立思考;过于强调服从权威,忽视主动进取;过于强调继承传统,忽视大胆创新;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品格的塑造;过于强调共性的宣扬,忽视个性的培养。这种做法培养的官兵不利于适应未来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战场的需要,不利于军人战斗力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实现从强调共性向注重个性的转变。

      一、发展个性并不排斥培养共性

      在中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很少强调个性教育和人的个性发展。无论是在历史上抑或在现实中,一提发展人的个性,就似乎总难免有非马克思主义倾向之嫌。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反对人的个性发展,甚至从某个角度来说,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史就是关于人的“个性解放”的学说史。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个性解放的完成就是人类解放的实现,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把马克思主义的个性发展理论坚持下去,必须澄清人们认识上的两个偏见。

      (一)克服发展个性就是否定集体主义的偏见。长期以来,有些人总以为强调发展人的个性,就是提倡个人主义而贬损集体主义。这是对个性教育的一种莫大的误解。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任何人都必定要同他人、同集体发生交往关系,人的个性发展绝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自我发展。个性的发展主要包括主体意识、独立人格、个性才能的发展,其中当然亦包括个人利益的获得。但是,这一切并不意味着注定要同他人、同集体相对立,甚至产生所谓“无穷无尽的斗争”。恰恰相反,它们之间是可以统一的。一方面,在集体之外不会有个性的发展,不会有个性的解放和自由,“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②。所谓集体利益,其实就是所有集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它对个人来说并不是一种异己的东西,而仅仅是实现个人利益、个性自由的根本保障;个人把自己同集体融合得越紧密,个人的事业就越顺利,自我价值就越能充分实现,个性的发展也越迅速,越成熟。集体主义有时也会反对个人,那就是反对个人的非份要求,亦即反对个人主义,而这正是为了保护大多数人的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因此,那种要么把集体利益看成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要么把集体利益看成是排斥个人利益,排斥个性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另一方面,离开了个性的充分发展,也不会有生机勃发的真正的集体。只有充分尊重每个成员的个人自由、尊严和权利,保障每个人的利益,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不同的个性,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挥他个人的风格和作出他独特性的贡献,集体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才会有集体的凝聚力和集体主义意识的增长。因此,那种把个性发展看成是危害集体和集体主义的东西的形而上学观点也是完全错误的。然而,也应该看到,个人与集体、个性发展与集体主义的这种统一与和谐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在下述两种情况下,个人与集体、个性发展与集体主义之间就会发生对抗。一是集体的建立和存在以侵犯个人的利益、亵渎个人的人格与尊严、剥夺个人的权利为基础,如果这样,集体主义就变成了集权主义与官僚主义,集体也就成了马克思所说的那种“冒充的”、“虚假的”集体。二是个人陷入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某种盲目性,否认个人必须依赖于集体,要求个性绝对地自由,侵犯集体利益,这就是所谓个人主义。而个人主义不独危害集体,也危害自身,削弱或扭曲个性发展,或者说使个性走上畸形的道路③。由此可见,个性发展与个人主义是迥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发展个性不是要发展个人主义,恰恰是要避免个人主义的发展,从而实现个人与集体、个性发展与集体主义的和谐统一。

      (二)克服发展个性就会影响全面发展的偏见。有人总觉得个性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是互相排斥、不能统一的,这种错误观点的产生,固然有对个性教育的理解问题,而更重要的则是对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发展教育的理解问题。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大工业的本性提出的要求,是针对旧式分工和私有制条件下人的个性发展的片面化、畸形化而提出来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发展其才能,全面发展人的一切能力,其中包括思维能力,并且没有任何地方局限性和民族局限性,是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恩格斯后来又具体指出,所谓“全面发展的人”,就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这里,个性发展与个体全面自由发展完全是同一意义。我们今天概括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同个性教育的要求也是一致的。如果说个性教育同传统的所谓全面发展教育也有不同的话,那就是个性教育不主张把全面发展教育的要求变成“标准的模型”,要所有的人都就范;而主张由现实的有个性的人自己主动地去实现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个性教育也不主张要所有的人都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整齐划一地、均衡地发展,而主张遵循个性的多样性决定人才的多样性的规律,由教育对象的秉赋特长、志趣才能及性格特征决定其发展的方向。如果一味地把德、智、体、美诸方面均衡地发展叫作“全面发展教育”的话,应该说这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真正蜕变。因为在这种“全面发展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天赋、才能、特长、志趣必然被扼杀殆尽。

      二、发展个性是培养创新素质必不可少的条件

      所谓个性是一个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所具有的一定倾向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包括兴趣、爱好、气质、才能、性格、特长等等。个性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既包括了人的兴趣、爱好、性格等主观世界基础性内容,也包括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的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核心内容,还包括了智能、思维等综合性内容④。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有利于人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的充分发挥。个性特点鲜明、突出的人,一般富有创新性,而个性平淡、一般化的人,则缺乏创新性。关于个性与创新性、创新素质的关系问题,许多专家都进行过研究,在此仅举几例以示说明。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运用整体分析法(holistic analysis)对一些众所周知的历史人物(如杰斐逊、林肯、罗斯福、斯宾诺沙、卢梭、弗洛伊德、歌德、爱因斯坦等)和他相识的一些学者进行了研究,发现他们的创造才能与他们的个性特征有相关关系。特别是这些创新性人物所具有的共同的个性特征进一步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1980年在第22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创造性人才具有的10条个性特征,即: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敢冒风险;有好奇心;有理想抱负;不轻信他人意见;对复杂奇怪的事情感兴趣;有审美感;富有幽默感;兴趣广泛而专一⑤。上述这些研究成果充分说明了一定的个性特征是创新素质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