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换的主体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集团、企业和个人。这些市场主体在市场中的地位、规模和数量比例关系,以及它们的生产技术特点、它们在市场上交换物品的特点等构成了具体的市场。在不同的市场结构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内容、竞争特点、竞争强度均有所不同。2006年作为中国物流业全面开放的第一年,会给中国的物流企业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积极利用与应对,笔者认为有必要先对中国物流业的市场结构进行分析。 一、相关概念及产业界定 市场结构指对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是产业组织理论尤其SCP范式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国家标准对物流术语的定义:“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而对于物流产业又有这样的界定:“物流产业是物流资源产业化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型或聚合型产业,物流资源有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平台等。运输又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这些资源产业化就形成了运输业、仓储业、装卸业、包装业、加工配送业、物流信息业等等。这些资源分散在多个领域中,包括制造业、农业、流通业等等。把产业化的物流资源加以整合,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物流服务业。这是一种复合型产业,也可以叫聚合型产业,因为所有产业的物流资源不是简单的叠加,通过优化整合,可以起到1+1>2的功效。” 目前,全球已形成一个实实在在的物流服务业,形成了一种立体布局与一体化服务功能相结合的产业,形成了面向所有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物流市场。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其水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的综合科技水平,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全球经济稳定发展的有力支撑。中国自1978年从日本引进“物流”概念已走过近30年的路程。我国现代物流业经过近20年的准备与草创阶段,从“九五”开始,特别是进入“十五”以后有了较快的发展。“十一五”国务院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物流业逐步被提上日程。现代物流作为产业的地位在国家规划层面得到确认,是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产业市场结构的判断标准 随着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张伯伦、罗宾逊夫人提出了垄断竞争理论,根据不同产业的市场垄断与竞争程度划分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市场结构。贝恩、植草益等著名学者又在对本国产业市场不同生产集中度做实证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将不同垄断和竞争程度的市场结构进一步具体化为实用性更强的不同等级的竞争型和寡占型市场结构。其中,贝恩最早运用绝对集中度指标对产业的垄断和竞争程度进行了分类研究。 市场集中度是表示在具体某个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所拥有的相对规模结构的指标。作为最基本的市场集中度指标,绝对集中度能较好地反映产业内生产集中的状况,反映市场的垄断和竞争程度,因此是使用较为广泛的市场集中度指标。绝对集中度指标计算
的生产额、销售额、资产额或职工人数之和。贝恩对产业集中类型分成6个等级,见表1。 表1 贝恩对产业垄断和竞争类型的划分
表2 我国近期社会物流费用构成相关数据一览表 项目 2005 2006年一季度 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 费用总额(亿元) 18639 10632458944472467 980 同比增长 10.10% 18.40% 12.30% 11.90%19%11.90% 同比增幅 -7.90% 3.60% -2.20% -1.30% -0.90% -0.70% 费用比重增幅 -1.90% 1.50% -0.10% -1.10% 0.30% -0.30% 注:数据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按当期价格计算发布,其中,费用比重是指各构成费用占物流总费用的比例,数据在图1中显示。 三、中国物流业的市场结构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本文对中国物流业的市场结构从四个方面来分析和判断。 1.行业国内发展现状 国际物流界通常将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物流发展水平的标志。国际通行计算物流总费用由运输费用、保管费用和管理费用三部分构成。据统计,2005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33860亿元,按当期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9%,增速比上年回落3.7个百分点,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6%,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意味着增加了365亿元经济效益。但是,这一比例要高于发达国家一倍,虽然这与国家的产业结构有关,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物流业落后于发达国家20~30年。2006年一季度,物流总费用为7894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14%,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2个百分点,其与GDP的比例继续下降至18.2%,下降0.4个百分点。具体数据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