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绿色物流的外部性及其外部成本的内部化 伴随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物流在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对环境的消极影响也越来越大。运输工具的噪声、污染气体的排放、道路交通的堵塞以及各种包装物的不当处置等都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为了抑制物流活动的负面效应,人们将循环经济的思想和方法运用到物流领域,产生了绿色物流的概念。[1]我国《物流术语标准》对绿色物流的定义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绿色物流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又包括政府对企业绿色物流活动所进行的规划、组织和控制。从活动范围看,它既指各个单项的绿色物流作业(如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也指为实现资源再利用而进行的废弃物循环物流。从事绿色物流的企业除了追求经济利益外,还将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作为企业的经营目标。所以,物流绿色化的过程必然要涉及到物流外部性的问题。 所谓“外部性”,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一书中将其定义为:“当生产或消费对其他人产生附带的成本或收益时,外部经济效果便发生了;也就是说,成本或效益被加于其他人身上,然而施加这种影响的人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为此而获得报酬。更为确切地说,外部经济效果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布坎兰认为,外部性就是指个人效用函数的自变量中包含了其他人的行为,用函数表示为:
应该说,就物流活动本身而言,它具有负的外部性,表现为货物的运输、包装、仓储等活动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环境噪音增加、空气质量变坏、安全隐患增多,从而影响社会公众的福利、对他人造成伤害。但从事传统物流的企业往往不会为减少这些影响做出额外的努力,也不会为其对公众造成的伤害而付出相应的代价;同时,受害的公众也不能因为受到伤害而得到相应的收益补贴。[2]如图1所示:
图1 物流成本的外部性及其外部成本的内部化
绿色物流就是针对物流的负外部性,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目标,以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和废弃物循环利用为手段,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它考虑到了社会的边际成本,主动将物流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在物流绿色化的过程中,相应的企业主体投入大量资金改造现有的生产工艺和组织模式,承担相应的变革成本;[5]同时,由于绿色物流的技术要求较高,企业经营绿色物流的日常运作成本也要高于传统物流,导致企业的边际成本线由
上移到
,与边际收益线MR相交于G点,企业物流绿色化之后的最优产量为
。此时的物流虽然没有实现帕累托最优,但同传统物流相比,通过外部成本内部化,物流的负外部性已经大幅度降低。 为了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达到整体的帕累托最优,我们在发展物流产业的过程中,应该大力倡导绿色物流,加快物流的绿色化进程。可以说,通过外部成本内部化,将物流的负外部性降到最低乃至为零,是物流绿色化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但就目前而言,物流的绿色化至少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从事绿色物流的企业数量增加;二是具体物流活动的绿色化程度提高。前一种转变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过去的传统物流转型为绿色物流,属于量的增长;而后一种转变则是要求具体物流活动的负外部性越来越小,属于质的提升。事实上,在当前环境下这两类转变都面临着一定的困难,首先,由于将传统物流转型为绿色物流意味着自身成本的增加,在没有有效激励机制的情况下,企业的成本增量得不到相应的补偿,所以企业缺乏物流绿色化的经济动力;其次,对于物流已经绿色化的企业,要想进一步减少物流的负外部性,往往又会受到技术条件的制约。这两个障碍可以分别称为经济障碍和技术障碍,它们是导致绿色物流的发展远不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迅速的根本原因。 本文在下面将通过绿色物流主体间的博弈分析,重点探讨物流绿色化进程中经济障碍的作用机理,以帮助人们在认清问题的基础上去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