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命周期的物流产业集群演进机制识别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兰冰,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讲师,博士。天津 300071

原文出处:
物流技术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07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 引言

      物流产业集群是以物流产业为主导的众多相关企业与机构,基于引致需求、资源整合、弹性专精、专业化分工、集体学习等因素的驱动,按照专业化、规模化的原则共享物流基础设施,组织物流活动,为物流服务需求方提供更加优质的综合物流服务,从而获取竞争优势,形成以地理空间集聚为外在表现、以竞争—合作关系为本质特征的社会经济网络。物流产业集群如同每个生命一样也经历着从诞生、成长、成熟到衰亡的历程,本文称之为物流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并对其各阶段的典型特征与演进机制予以识别。

      2 有关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文献综述

      目前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研究文献包括两大部分,其一是有关产业集群形态演化的研究,其原因在于不同学者对产业集群形态的界定正是产业集群形态演化不同时点的“快照”;其二则是明确地以“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献。系统梳理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相关文献,将为物流产业集群生命周期阶段与典型特征的界定奠定理论基础。

      2.1 产业集群形态演化的相关研究

      产业集群形态演化是研究产业集群的重要切入点之一,Gor don & McCann (2000),Simmie & Sennett(1999),Markusen (1991),Perroux(1994),Schmitz(1995),Lynn

       Mytelka & Fulvia Farinelli(2000)等诸多学者曾在这方面有所建树,详见表1。

      综上所述,产业集群演化形态的相关研究大多是以实证研究为基础,产业集群类型的界定多是以产业集群的显现特征为依据,不同的产业集群在同一时点可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产业集群特征与绩效,从而导致学者们对产业集群形态界定的多样性。因此,产业集群形态的相关研究也将为识别物流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阶段与典型特征提供有益的理论借鉴。

      2.2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相关研究

      生命周期是生态学中的概念,随着以费农(1965)为代表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这一概念引入到市场营销学中,“生命周期”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思维方式,被广泛地应用于产业经济学等领域。产业集群也是动态发展的,也应该用生命周期的视角来研究产业集群的演进过程。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现有的经典著作多采用静态的方法集中于时间点上评价集群的作用,忽略了时间的作用[7]。但是,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问题已经逐渐受到关注,Pounder & St.John,Bergman E.M.& Feser E.J,Tichy(1998),波特(1998)以及秦夏明、董沛武和李汉铃(2004)、贾明江和蔡继荣(2004)等众多学者曾就这一论题提出不同观点,详见表2。

      综上所述,虽然诸多学者对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是从本质上来看,学者们对于产业集群一般会经历诞生、成长、成熟、衰亡的发展规律基本能够达成共识。虽然不同学者的研究视角不同,对于生命周期具体阶段的划分与阶段特征的界定也会有所不同。但是,产业集群演进阶段的这种多样化研究视角和研究结论,对于研究物流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不仅可以开拓研究思路,而且能够为界定物流产业集群的演进阶段与阶段性特征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3 物流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演化的机理分析

      物流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强烈的地理聚集特征,因此必然存在促使其进行集聚的“集聚力”——集聚效应;但是,企业的集聚并不能无限制地发展下去,而是存在着一定的规模界限,并且一些集群在不断进化的同时,也有一些发生着退化或解体,这说明在产业集群的演化中还存在着具有离心作用的“扩散力”——扩散效应。聚集效应与扩散效应并存,只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具有不同的主次位置。

      表1产业集群形态演化的相关研究[1-6]

      

      表2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相关研究[2][8-10]

      

      “集聚力”与“扩散力”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物流产业集群的不断演进,促使着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相互交替作用。所以,克鲁格曼就特别强调:“经济地理学的任何有趣模型必须反映两种力量之间的较量:使经济活动聚集在一起的‘向心力’和打破这种集聚或限制聚集规模的‘离心力’。”[11]从本质上讲,“集聚力”与“扩散力”是“经济外部性”的不同表现形式,在物流产业聚集过程中形成的“聚集经济”,可以称为“聚集效应”,从而形成“集聚力”;“聚集不经济”可以称为“扩散效应”,形成“扩散力”。

      Taylor & Le Heron(1977)对五种促进集聚的力予以区别:即创造性的产生——机会的暴露;企业家能力的产生——雇主的模仿;容易识别消费者——地方观念;容易识别供应者——经纪人的应用;成长到更大规模的潜力。他们认为,“集聚能够提供‘培育’产业、企业家能力和有利的商业环境,……集聚提供住处、装备和供应(公司)并吸收他们的产品”(Taylor,1980)。Palivos & Wang(1996)提出了促进产业集聚的主要的向心力,包括:知识的溢出效应;地方公共货物的供应;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消费和生产结合的外部性;与不同的代理商的贸易中获益[12]。本文认为聚集经济的主要因素包括需求集聚、分工专业化、设施共享、知识外溢、信任与社会网络等诸多因素,聚集不经济的主要因素包括市场风险、内部竞争、外部不经济性、非适宜制度环境、创新活动中的“搭便车”行为、土地成本以及交通拥挤成本上升等其他因素,详见表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