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医疗卫生与人民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如何降低医院运营费用,或者如何在现有支出的情况下,优化医院运作模式,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是中国医院面临的一大挑战。加强医院的物流管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法[1]。 现代物流管理的观点往往将物流管理分为外向物流和内向物流。医院物流管理上以内向物流为主[2],是医疗行业供应链靠近终端的一部分。医院物流虽然不像大型企业那样全面,但也包括计划、采购、仓储、库存管理、配送等内向物流的全过程。医院所需的物资品种很多,有办公用品、医用消耗物资、能源物资、清洁物资、科研物资等,较为复杂。 本文提出医院物流管理的研究框架,指出医院物流管理应该注重的地方。在介绍了国外医院物流管理的现状和成功实践后,作者对比中国医院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就物流组织一体化、医院库存管理、物料配送和医疗标准化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2 医院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研究框架 2.1 网络设计 (1)医院里的药物和医用物料品种复杂,流量大。仓库应该设立几个级别,各级别的仓库如何分工,信息流和物流在各级仓库间如何流动; (2)药品和物料从供应商到医院,运输路线应该如何设计?现在运输多由供应商负责,对医院来说,只是一个如何配合的问题。 2.2 信息[3] (1)如何实现物流信息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订药管理,订药处理,库存管理以及配送作业。 (2)如何实现物流信息系统和现有医院信息系统的整合,如现有的财务收费管理系统。 2.3 存货 如何确定订货时点、订货批量;如何确定保险库存;如何控制存货。 2.4 仓储、材料搬运和包装 (1)如何确定仓库设计标准;仓库内部采取哪种搬运技术。 (2)药品和医用物资如何摆放;药物和医用物资用何种包装。 2.5 物流行政管理 (1)物流组织应该如何适应物流一体化的要求。 (2)如何建立适合的绩效衡量体系。 2.6 顾客服务 (1)顾客服务水平如何衡量? (2)物流服务满意度对总体服务满意度的影响程度如何? (3)从物流的角度看,顾客如何分类? (4)各类顾客对物流服务的要求是什么?他们满意度的服务弹性(类似价格弹性,定义为满意度的变动的百分比除以服务水平变动的百分比,表示服务水平变动 1%,满意度变动百分之几。)多少? 3 发达国家医院物流管理现状 在欧美发达国家,医疗卫生支出是政府预算的一大部分,占GDP的10-20%[4]。大部分国家的医疗消费都保持在GDP的12%左右,美国则是其中最高的。这些比例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因为在许多发达国家,老龄人口(65岁以上)有望在未来的50年里翻一番,而老年人的医疗保健费用几乎是年轻人口的四倍。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流行病越来越多的以癌症、糖尿病等难以治愈、花费巨大的疾病形式出现,而这些疾病不像以前那种通过蚊虫传播的传染病,可以通过大规模的全民卫生运动来减少发病率。 在美国,有关医疗产业物流的统计数字是惊人的:医院消耗的资源中,医药和各种器械的支出大概是每年1250亿美元[4]。 表1 调查样本数据表 床位数6-24 25-49 50-99 100-199 200-299 300-399 400-499 500+ 总数 美国样本 2 7 12 19 18 77 3 75 法国样本 0 4 21 30 22 88 33126 出于政府、公众和市场的压力,医疗产业前所未有的专注于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而优化医疗供应链,加强医院物流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战略。医院定价策略的改进已经不是提高效率的唯一手段,随着新药和各种新技术的出现,医院管理的注意力应该转移到通过管理物流和供应链来获得效益。 医院物流部门的设立是医院重视物流管理的标志之一。根据2001年法国和美国联合抽样调查[5],在美国,有71%的医院有专门的部门——物流部负责物流。如果用“物料管理部”代替“物流部”,则有高至98.6%的医院有这个部门。而法国只有31.4%的医院有物流部门。 两国的差别可以从政府卫生支出的比例差别得到解释。1996年,法国政府支付了接近80%的卫生费用,而美国,这一比例是47%。因此,美国医院的市场压力远大于法国医院。中国医院物流未来的发展会随着市场的开放,逐步向美国的同行靠拢。随着中国政府支付卫生费用的比例下降,中国医院也将面临和美国医院那样的市场压力,因此,提高医院物流管理水平很有必要。 美国成功的实践 在美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医院越来越重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并且保证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为了这个目的,医院的管理层采取了很多方法,逐步改进物流和供应链管理。 根据美国Healthcare Financial Management Association提供的报告[4],2002年以来,美国医院供应链方面的十个最成功的实践是: (1)寻求高层的支持与合作。 (2)推动整个组织对组织绩效评估指标(indicator)的认识。 (3)寻求医生的支持,对治疗流程、药品等进行标准化。 (4)开发信息系统,以整合信息,提供决策支持。 (5)提高采购效率,加强对采购的控制。尤其是通过因特网技术和电子目录的使用。 (6)通过绩效跟踪、信息共享和应用互利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培养与供应商的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