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的开局之年,在12月7日开幕的2007年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表示:预计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20万亿元人民币,GDP年增长10.5%,预计全年财政收入增长2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3成左右。在国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我国物流运行仍保持较快增长,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此情况下,作为国内介绍物流理论与实践发展最新动态的重要阵地之一,《物流管理》迎来了自己创刊“一周年”的生日。在2006年12期杂志中,《物流管理》共刊登212篇论文和69篇物流资讯。在物流资讯中,18篇涉及区域物流中心,11篇关注新的发展机遇,10篇介绍国内外物流会议,7篇关注第三方物流,6篇关注行业物流,17篇涉及物流管理的其他领域。从物流资讯中可以看出,区域物流中心的规划和建设被提到了战略高度,第三方物流和行业物流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06年《物流管理》所刊登的212篇论文共涉及11个栏目,由于海外视窗栏目的14篇论文和案例研究栏目的16篇论文涉及非常具体的实践分析,物流人才栏目的12篇论文具体指向性非常明显,这里不作详细的分类,其他栏目论文分布如表1。 政策 调查 综述实证产业 其他 总计 解释 报告 推理型 研究型 实践型 权威观点3 3 93 1 1 20 产业物流 1 4 12 6 23 物流技术与装备 4 2 25 6 1 20 物流信息管理 1 66 3 1 17 物流绩效管理 1 7 12 2 2 24 供应链管理 8 14 2 24 第三方物流 3 126 2 23 物流园区95 4 1 19 1.政策的变化及其对实践层面的影响 政策解释的论文共10篇,产业实践型论文共26篇,基本反映了2006年物流产业宏观政策层面的变化及其对现实行业竞争态势的影响。 (1)自1978年从日本引进“现代物流业”的概念已近30年,同期也是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的阶段。2000年以后,物流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卢锐,许彩国6/2006;沈绍基10/2006;赵娴9/2006)。根据德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物流业的发展经验来看,政府强力推动是物流业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实现中国物流业的跨越式发展,政府必须采取强力推动的措施。政府推动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进行总体规划(丁俊发 7/2006)。2006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次将现代物流业单独列为一节,强调了物流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地位,提出了要在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原则下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在《规划纲要》中,明确了四项任务:第一,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实现企业物流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和再生资源回收的系列化运作;第二,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第三,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加强物流新技术开发利用,推进物流信息化;第四,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建设大型物流枢纽,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它指明了今后物流业发展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何黎明3/2006,丁俊发7/2006,王之泰11/2006)。 (2)阻碍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标准化问题也有了新的突破。在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推动下,出台了《全国物流标准2005-2010年发展规划》(刘增辉1/2006),已经制定了一些社会和企业急需的通用性的物流基础标准(梁昊4/2006),修订了一批服务和管理类标准,尤其是公布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和《数码仓库应用系统规范》这两个国家标准,极大地促进了电子商务技术在物流领域的运用,通过促进RFID标准的制定,加快物流信息化的建设(孟国强7/2006)。 (3)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从2006年1月1日起对纳入试点的37家物流企业试行新的税收政策,以便时机成熟时大范围推广。根据规定,试点企业给客户开具的货物运输发票准许抵扣增值税,但应该注明运费和杂费,只有运费可以抵扣7%的增值税,这将对物流企业今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贺登才3/2006)。2006年3月18日,国家税务总局又发出《关于物流企业缴纳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明确提出物流企业在同一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设立跨区域机构(包括场所、网点),凡在总部统一领导下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的企业,所得税由总部统一缴纳,跨区机构无须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这两份文件的出台从政策基本面解决了物流企业的税收问题,是国家有关部门支持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沈彤11/2006;物流资讯9/2006)。 (4)根据中国加入WTO所签署的协议,已于2005年12月11日放开了对国际多式联运以及货运代理(邮政专营业务除外)的外资独资的准入限制(荆林波4/2006;张梦6/2006)。2006年,联邦快递、UPS等世界级物流巨头甩开国内合资伙伴,加快了独资的步伐,正式成为中国市场的主流企业(陈谊7/2006)。过去割裂在道路运输、水运、空运、铁路运输业内的大小公司,将被全球级的多式联运企业整合在一起,使海、陆、空各种单一的传统运输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一种国际间的连贯运输,而不适应这一趋势和管理要求的传统物流企业则将被进一步边缘化(张梦6/2006)。 国内企业的现实状况是原有的大而全、小而全经营理念使得多数企业内部各种物流设施的保有率都比较高,并且是企业经营资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物流自营比例较高,对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需求程度较低。根据2005年第六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2/2006;何黎明3/2006)摘要显示,工业企业原料物流执行主体中,第三方占19%;生产制造企业成品销售物流中,第三方为31%;而商贸企业物流执行主体中,第三方只占17%。而国内从原有的仓储企业、各种运输企业、货物代理企业、物流信息技术提供商转型而来的物流企业绝大多数物流功能单一,不具备综合物流运作能力以及提供定制化物流服务的能力。这就造成了中国物流业的有效需求不足与有效供给不足共同存在的局面(何黎明3/2006)。同时由于物流产业巨大的发展空间,国内原先一些非物流企业也通过资本投入的方式参与到其中,再加上国家物流产业政策的有力推进,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物流业的竞争复杂程度和激烈程度(荆林波 4/2006,见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