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 1986年,德隆创建于新疆乌鲁木齐。2000年初,德隆在上海注册了德隆国际战略投资有限公司,注册人民币5亿元。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德隆逐渐形成了以传统产业的区域市场、全球市场为目标的重组和整合能力。 德隆在十年间涉足的领域涵盖制造业、流通业、服务业、金融业和旅游业等十几个行业。公司拥有新疆屯河集团有限责公司、湘火炬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合金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三个全资公司,并参股20余家公司。2002年,这些公司实现了销售收入40亿元,上缴利税4.5亿元的辉煌战绩,德隆国际的总资产超过200亿元。然而,德隆在实施并购过程中,由于规模过于扩张,最终导致了资金链断裂,并陷入了财务危机。 德隆在鼎盛时期,股价居高不下,股权盘根错节,资产状况隐秘。德隆的不断参股和扩张,导致在危机前参股达200余家公司。这些公司的资产状况并不良好,有的可以勉强维持,有的资不抵债。德隆的目标是实现产业整合,创造德隆模式,但这种模式却是建立在不断扩张和资金充裕的基础上的,其并没有实现产业整合的目标。 德隆的扩张与崩溃 就融资规模而言,德隆在中国的企业界独一无二,而德隆正是凭借这些合法与不合法的融资方式成为庞大的企业集团。2004年4月13日,德隆系老三股之一合金投资(000633)高台跳水,德隆开始步入危机。次日,新疆屯河和湘火炬也相继跌停。在短短一周时间内,德隆股票彻底崩盘,流通市值缩水高达60亿元以上。在随后的4个月内,3只股票就将过去5年的涨幅化为乌有,流通市值从最高峰的206.8亿元跌到2004年5月25日的50亿元,蒸发了156亿之多,超过沪深股市总市值的1%。事实上,2004年初,德隆资金链就非常吃紧,已经无力为旗下股票重金护盘,反而开始放盘出逃。在各界的质疑下,银行开始注意到风险,切断对德隆的资金供应。德隆随即全线崩溃。 以德隆入主3家上市公司的前一年(入主新疆屯河为1995年,入主湘火炬、沈阳合金为1996年)为起点,以2003年为终点,来统计这3家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可以看到,新疆屯河在7年的时间里业务扩大到原来的20倍,年均增加近3倍;沈阳合金在6年的时间里业务规模扩大到原来的22倍,年均增加4倍;而表现最为抢眼的湘火炬,同样在6年的时间里主营业务收入竟增长140倍,年均增加23倍。 这种发展速度的背后却是净利润率的下降,新疆屯河净利润率6年中由27%下降到5.5%,沈阳合金则从23%下降到6%,湘火炬由18%下降到2.15%,这种没有效率的激进式扩张无疑极大占用了宝贵的资源,对资金的需求成倍扩大。 德隆的老三股8年间共实施3次配股,募集股份8.7亿元。而上市公司则成了其向银行贷款和股权质押担保贷款的平台。德隆控股的上市公司共有6家,除了老三股外,还有北京中燕、重庆实业和天山股份。德隆系上市公司的资金黑洞超过50亿元。 德隆通过下属公司组建了庞大的金融资产平台。通过新疆屯河控制了金信信托、新疆金融租赁公司、伊斯兰信托、德恒证券、中富证券等,德隆利用这些金融企业大量开展委托理财、挪用信托资金、抽取资本等,从而获得资金,涉及资金高达217亿元之多。 即使这样仍无法解决德隆的资金饥渴症。先是参股深发展,接着德隆借助增资扩股的机会,进入了昆明、南昌、株洲等地城市的商业银行。现在看来,德隆进入城市商业银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做大金融产业,而是德隆借助下属迷宫般的关联公司之名,从城市商业银行套取资金。而这些资金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短期贷款,被德隆用在了实业的对外扩张上。众所周知,德隆的实业以传统产业为主,回报缓慢,这样的短贷长投,无异于玩火。 德隆盘根错节的持股方式、分散的股权、各级公司之间交叉持股的特点为其融资提供了便利,但也正是这些问题才导致德隆陷入危机。借助上市公司,德隆大量从银行贷款;借助金融机构,德隆挪用保证金、信托资金、民间非法融资。这样,德隆就陷入了一个恶性的循环怪圈,年年的利润都被用来偿付高息,而所借的资金越来越多,只要其中一环稍微出点问题,就有全面崩溃的危险。 (一)危机爆发 德隆危机源于2000年12月“中科事件”和2001年4月“郎咸平炮轰德隆”后发生的金信信托挤兑风波,随后这种风波又发生了3起,最终导致2004年4月13日德隆系股票崩盘,巨人倒下。 金信信托挤兑,要不要救?德隆内部曾经引发过激烈的争论。按照当时实际情况,德隆系企业——屯河投资、重庆实业持有的金信信托股权不足20%,金信信托挤兑风波蔓延与否,对德隆几乎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在德隆国际15人的董事会上,唐万新却提议挽救金信信托。唐万新认为,通过金信信托委托理财受损的客户主要是新疆企业,而这些企业对新疆的开发和建设举足轻重,从情感上讲,对不起家乡父老;另一方面,德隆的产业布局和财务结构及盈利状况足以拯救金信信托;还有,以此为契机,扩大融资渠道,全面进入金融企业,打造中国本土第一金融品牌,改变德隆在中国股市上“庄家”的形象。董事会最终通过了唐万新的议案。虽然挤兑风波得以平息,金信信托得救了,但由于“豪情、仗义”之举和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等缘故,德隆从此走向了资金链紧张和全面危机的不归之路。此后,德隆全面挺进金融业。从某种意义上说,拯救金信信托是德隆历史上最大的战略决策失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