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同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和过去的准则相比,新准则从基本准则到具体准则都做了较大改动,对财会人员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增强职业判断力,提高信息的准确性 (一)成本费用分配方法更加自主。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一些事项的处理,由原规定几种方法可供选择,改为企业可按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方法。 (二)明确区分业务所属范围。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核算要分清业务所属范围。如《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十九条规定:“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而需进行减值测试,提取减值准备”。其结果相对于摊销来说,将导致企业各期利润的大幅波动。 (三)公允价值广泛应用。对资产计量大量采用公允价值是新准则的重大改革之一。新准则提出: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即有活跃市场且能够从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能够对公允价值作出合理估计。要求财会人员及时把握市场信息,准确确定各公允价值的入账金额。 (四)商业实质判断。对于商业实质判断要求财务人员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准确确定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灵活多变的具体问题,进而采用正确的计量方法。 二、拓宽知识范围,提升会计职能 (一)现值得到广泛应用。按照传统的会计惯例,会计计量通常是采用某种可观察的由市场决定的金额,比如实际收到或支付的现金、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新准则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捕捉和反映各种不同类型的未来现金流量之间的经济差异。由于现值计量能够区分出那些容易被误认为相似的不同的现金流量,所以,与未折现的现金流量相比,以未来预计现金流量的现值为基础的会计计量,能够提供与决策更相关的信息。 (二)会计使用数据来源更加广泛。传统会计核算中,会计数据来源于会计历史资料,是历史数据的归纳整理。新准则中引进了预算或预测数据,使得会计职能不仅具有总结性还有了前瞻性。 (三)实际利率法成为惟一选用的方法。在原准则中,实际利率法为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之一,新准则将其确定为惟一可使用的方法。《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第七条规定:借款存在折价或者溢价的,应当按照实际利率法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应摊销的折价或者溢价金额,调整每期利息金额。 三、熟知相关法规,提高政策水平 (一)熟练掌握会计有关规则。新准则对同一业务处理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用了不同方式,因此财会人员必须全面、熟练掌握新准则内容,正确处理相关业务。如:资产减值业务,原准则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减记金额均可转回,而新准则则对不同资产及相同资产中的不同情况处理不同。 (二)熟知其他政策,透彻理解新生业务。新准则中渗透了许多其他方面国家的方针和当前政策,要求财会人员除了熟悉会计业务外,还要拓宽视野,广泛了解各项新生业务。如为了体现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在对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确定中,增加了要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该费用金额通常较大,企业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按照现值计算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原价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 四、崇尚职业道德,正确处理利益关系 同一事项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不同的后果,有的甚至差异很大,这对财会人员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制造费用,如果采用了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宜的分配方法,成本信息会发生严重扭曲,导致利润失真。对企业来说,一方面它会造成企业错误地选择经营方向,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人员无法得到准确的成本信息,从而失去了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优势的机会。对国家来说,利润的失真,导致税收的不完整,对投资者和债权人来说,利润的失真将会影响利润的分配和债权的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