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署总审计师孙宝厚近日撰文披露,过去八年半全国审计机关共查出“小金库”(含挤占挪用)金额1406亿元。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占730亿元,企业为396亿元,金融机构为255亿元。何谓“小金库”?凡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各项资金均属小金库,在财务上指账外资金。 从历史审计资料和以往的经验来看,小金库从资金来源上大体分收入类和费用类。费用类包括以各种名义虚列开支,虚增费用,套取公款;重复列支费用,转移资金进入小金库;甚者有的通过虚列职工人数,虚报加班工资,或者员工调出或减员不删或晚删名额的方式多分配工资费用,多领取的部分转入小金库;更有甚者直接购买假发票虚列支出。收入类包括截留或隐匿部分主营业务收入,对外提供的各种劳务和服务收入,财产租赁费、承包费、赞助费等企业所得,处理固定资产和废旧物资收入;已核销的坏账重新收回的往来款,销售账外资产的收入,资金占用费和投资收益等。 无论收入类小金库还是费用类小金库其操作都是比较隐蔽的,对其审计,方法不外乎比较分析法、突击盘点法、银行账户调查追踪法、资产清查追踪法、穿行测试法等。 1.费用类审计 费用类小金库的形成大部分表现为通过发票报销来虚列支出,这就需要通过费用与收入的比例、单位成本费用及占总费用比例等对比分析法,观察其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来判断,抽查异常的发票进行网上查询,检查其真伪,有些手段高明的单位记入财务账中的发票一般都是真发票,对此部分的小金库很难作出审计认定,只能要求其合理使用资金,这部分是通过财务各项制度制约的,比如对差旅费、招待费等设置一定标准限额。 另一部分通过虚列职工人数,虚报加班工资可以通过穿行性测试的方法来与人力资源的劳务合同、打卡记录或考核表等相关资料进行核对。有些企业临时招聘的销售促销员没有劳务合同,且公司的业务遍布各地,促销员只是由总部来分配名额和价位,不能有效落实,为虚报职工人数提供方便。 笔者曾见过关于虚报促销员工资审计案例,审计人员通过获取促销人员的身份证,担保证明和联系方式等相关的人力资源资料,根据其提供的联系方式打电话核实,同时在现场与其留存的身份证进行核对,可查其是否同一人,并且在其柜台工作的地方同有关店员核实,最后查出某办事处主任存在虚报促销人数虚列工资以获取多分配的工资费用。 2.收入类审计 一般来说收入类小金库都是采用现金交易,查起来有一定难度。 1.对隐匿部分主营业务收入的审计可以采用对库存存货突击盘点的方法,检查其生产记录,并与验收入库记录进行核对,了解其生产流程和生产耗材标准定额和销售记录,比较容易查出隐含其中的小金库; 2.对外提供的各种劳务和服务收入需要审计人员了解单位业务,对其他非主营业务评估调查其以盈利为目的,还是与主营业务打包处理,并且判断占公司业务的比重; 3.财产租赁费、承包费、赞助费等企业所得,已核销的坏账重新收回的往来款,资金占用费这部分极难发现,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多方查找证据,不仅要从账上找到蛛丝马迹,还要与单位各级人员进行谈话和提请单位人员主动举报才能查找到相关的证据。比如在公司上市改制过程中为了核实净资产,且减轻上市公司未来负担,把一些收回可能性较低的应收款作坏账核销处理,但后来通过某种关系或某种私下交易又收回不入财务账,而形成小金库。审计人员需要通过审计其坏账的备查账及催收措施,并对其函证进行全程控制便可知其有无存在小金库。对资金使用费的审计主要关注其非业务关系的往来款的挂账及借款协议,并对该账项进行书面函证,特殊情况要与对方财务人员询问包括利息及还款等相关情况。 4.处理固定资产和废旧物资收入和销售账外资产收入的审计,要对其各项存货和固定资产进行实地盘点,并与账面列示资产进行比较核对,另外要对公司的资产管理方面进行检查和观察,来判断其资产的管理情况,较难审计的是生产部门领用后不再回收的资产,账上已没有此物料。 例如笔者经历过的一个审计案例,审计一家企业,煤是其主要原料之一,但是在使用煤后产生的煤渣的会计处理账上没有记载,刚开始审计时笔者没有注意到这点,因为其生产的产品是堆放的物品必须经过过磅,笔者在过磅房记录单上发现了煤渣字样,并且其数量按月统计下来数量较大,约几百吨,上网一查才知煤渣是作水泥和制砖块的材料,每吨几十元的价格,于是笔者把当年的过磅记录全部要过来,把每月的煤渣统计下来,根据网上价格打八折最低估计一年下来也有十万元左右。随后又找到相关人员询问,看到无法隐瞒,承认了此项收入没有入账的事实,其解释是一方面考虑到税收问题,另一方面是为生产部门工人发放补贴和工伤补偿等使用,不管何种原因若是企业资产产生的收入不入账都属于小金库,而实际上小金库并非简单如他们所说的良性的属于职工的额外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