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 失业人口中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有过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就业经历的下岗失业人员,一般称为老失业群体或“4050人员”,另一部分是那些没有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就业经历,在初中、高中毕业后即处于失业状态的“待业人员”,学者将其称为“新失业群体”。 2001年我国新增劳动年龄人口1100万人,实际新增劳动力800万人;2002年我国新增劳动年龄人口1400万人,实际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在这些新增的劳动力中,实现就业的比率只有40-50%之间,这就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人要处于“待业状态”,加入到这个“新失业群体”中去。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群体将会成为我国失业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来自劳动力市场的信息表明,近年来技术工人持续告缺。有数据表明,我国现有高级工只占7000万技术工人的3.5%,与发达国家高级工占40%的水平相差甚远。而就业市场对此的反映是,未来几年内浙江物流人才的缺口至少在30万人,未来3年上海市年均高级技工的需求约1.8万人。“技工荒”成为企业发展的新“瓶颈”。 由此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劳动力市场的技工荒与新失业群体的就业难之间的矛盾是如何形成的?如果说职业培训不足是主要因素的话,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又为何出现生源短缺的现象?对于技术工人的培养,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发生作用?我们所关注的新失业群体是不愿成为技术工人,还是不能成为技术工人?他们的就业出路在何方?这些问题成为本课题所关注的重点。 关于失业青年职业培训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方面,一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培训,二是企业的技术培训。而与此相呼应的是,已有关于技工荒问题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的衰落,主要表现为职业教育投资不足、招生规模下降、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谢锐先,2003)。二是企业技术培训的欠缺,主要表现为企业培训导向重管理轻技术、重使用轻培训以及培训方式落后等问题(张颖、张桂春,2005)。三是社会观念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重脑力轻体力、重文凭轻技术等社会风气的影响。应该说以上三个方面都是构成技工荒的主要原因之一,但遗憾的是,这些研究主要关注技术工人培养的不同阶段,而忽视了培训技术的连续性以及社会转型对于培训技术机制转变的影响。 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主要采取以实证研究的方法收集资料。其中,田野调查的时间从2004年12月到2006年9月。在此期间,课题组成员分别对东北地区的辽宁省沈阳市、中部地区的安徽省芜湖市以及西部地区的山西省阳泉市进行深度访谈,为本报告的形成提供了丰富、详实的数据和资料。 本文之所以选取沈阳、芜湖、阳泉作为研究对象,不仅在于他们分别代表东北、中部和西部的不同城市,在城市类别上有所差异,更在于他们都是中等职业教育和技工荒问题比较突出并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沈阳市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由于经济结构转型,尽管十年来大批企业破产倒闭,但整个城市的工业基础仍相当雄厚。特别是近年来,在“振兴东北、沈阳先行”的政策鼓励下,沈阳市的工业重新振兴起来。因此,对于这一城市的考察有利于比较计划经济单位制下技术工人的培养模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技术工人培养模式的异同,也有利于考察在经济由盛转衰、继而重新起步的社会背景下,技工荒所形成的原因以及新失业群体就业难的深层原因。芜湖市则是中部的制造业中心之一,其经济开发区拥有一批全国知名的品牌产品,如奇瑞轿车、美的空调、实达电脑、先锋客车等,而这些品牌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大量的流水线工人和技术工人,在新兴的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中具有较高的代表性。而芜湖市又是原国家教委批准的全国中等城市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市和推行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的试点市,对于技术工人的培养有着重要的经验和教训。 二、艰难求存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一般而言,中等职业教育存在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其连接了基础教育和劳动力市场这两个重要的领域,为新生劳动力步入社会提供观念上和技术上的准备。同时,提高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从而降低劳动者不得不接受最低档次职业的可能性,并且为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由于新失业群体一般没有经历过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职业培训对其就业能力和自我劳动保护能力的提高都至关重要。因此,作为技术工人成长初始性阶段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或反映着技术工人的培养方式和水平。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经历过一个从辉煌走向低谷的过程,而根据对三个城市的调研,我们发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经历这一过程之后,正在经历着从低谷中起步的恢复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当地经济的恢复、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以沈阳市为例,2000年至2003年间,职业高中学校数分别为91、77、93、89,招生人数分别为16567、16612、19864、21296,在校生数分别为56647、51047、54952、56893①。而这样一个恢复性阶段使得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仍然面临着很多发展上的困境。 (一)计划指令与市场需求的夹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