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闲暇教育的大众文化背景剖析

作 者:
张健 

作者简介:
张健(1956-),男,江苏淮安人,淮安市楚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淮安市楚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苏 淮安 223200

原文出处: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20世纪末,中国社会文化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转向,大众文化的流行颠履了经典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时尚文化、消费文化、快餐文化、娱乐文化对青少年的闲暇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开展闲暇教育,成为一个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课题。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7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36(2007)02-0085-03

      20世纪末,中国从根本上转换了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这一变革推动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引起社会的深层变化。变革,意味着社会组织的重新构建、社会利益的调整分配、生活方式的变更替换,意味着社会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

      随着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现代化、普及化,来自各种渠道和各个层面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进入中国文化视野,极大地触动了我国的精神文化体系,对传统的文化思想、文化观念和文化心理模式形成强烈的震荡和冲击。一方面,长期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价值系统为指导的主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呈分化趋势,传统优秀文化影响力“萎缩”,不再能够有效地规范社会和个体的行为;另一方面,与现代工业伴生的大众文化,以其特有的消解神圣、提倡个性、解放思想和加强民主化倾向的实践功能,猛烈地冲击着原本占统治地位的以人文精神为价值目标的精英文化和体现官方意识形态的单一的文化体系,消解着传统权威,直接解构着历史上的政治意识形态,在社会闲暇生活中日渐上升为主流文化,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大众文化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为介质,按商品市场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当代日常文化形态。大众文化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思想情感状况,反映了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道德、伦理风貌,满足了人们对现代生活理念和文化审美趣味的精神追求。大众文化的娱乐功能赋予青少年乐观的生活态度、广阔的生活空间、多样的生活色彩和广泛的交往机会,使他们在丰富的审美愉悦中释放身心的疲乏,在心灵的陶冶中享受人生与世界的自由并洞悉其微妙的深层意蕴。但是,我们也看到,大众文化发展到后工业时代,受消费意识形态的筹划引导,越发强化其产业文化特征,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根本目标下走向商品化,道德理性、审美价值、思想深度、终极关怀等文化产品所应有的精神向度和内在美感,沦落为直接功利满足下的庸俗的感官快适、刺激或沉溺,从而暴露出物质性膨胀与人文精神缺失的致命弱点。大众文化将传统的文化转向时尚的文化,将神圣的文化转向快餐的文化,将审美的文化转向消费的文化,将批判的文化转向娱乐的文化,它犹如无形的社会振荡器,使青少年的闲暇生活呈现出多样和广泛的社会文化图景,并演绎成青少年闲暇文化的内在价值冲突,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

      一、时尚文化致使青少年人生理想边缘化

      时尚文化是指发端于物质文明,反映一定政治、经济形态的、体现着文化某种发展趋势的文化存在形式,是有重要影响力的特定群体价值观和生活趣味的动态展示。时尚文化,是现代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的产物,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尚新心理成就了文化时尚,并使之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消费。时尚文化是整个人类文化精神的缩影,透过时尚生活,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精神追求与文化品位。20世纪末开始在青少年中流行的娱乐活动以及相关产品和消费方式,包括“粉丝”文化、嘻哈文化、街头运动、网络游戏、R&B音乐,以及这些文化元素所特有的服装、饰物、装备,作为一种时代的产物和新的文化形态,其鲜明的求异、前卫、创新、娱乐、想像力和反传统等特征,与青少年追求新鲜事物、渴望发展个性、展示青春自我的内在需要自然地达成契合,对处于特殊时期有着特殊心理需求的青少年产生了较强的渗透力,其特有的消费娱乐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无情地塑造着青少年的文化习性,在思想、观念、行为、审美等各个方面影响着青少年文化的变迁轨迹。近年来在青少年中此起彼伏的偶像热、动漫热、拇指热、哈韩哈日热,以及所谓的时尚一族、“@”一代、寻“酷”一代、“新人类”、“新新人类”等,实际上都是讲时尚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对时尚的追逐已成为显示青少年社会身份和人格的重要特征。伴随时尚文化而来的服饰、餐饮、消费、电子产品、网络产品,甚至语言和生活习惯成为新一代青少年的最爱和追逐,形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时尚文化变化快,缺乏时间的检验,没有经过社会系统的过滤,半庸化的东西常常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且崇高的东西被视为落伍,其非但不能给予青少年发展所注重的深度和后劲,而且在运作过程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价值观念的低级性、庸俗性和零散性,价值导向上的片面性、盲目性和媚俗性,从而造成青少年的享乐主义物质文化取向和颓废主义精神生活取向,个人对时尚生活的追求,对娱乐的关注,分散了对政治意识形态的热情,影响了人生理想和国家利益,有悖于人性的自觉提升。

      二、快餐文化带来青少年思维方式感性化

      快餐文化是指人们工学之余的休闲消遣,不追求完美、重大,只希望借助形式短小、内容通俗的文化产品,享受闲适、轻松、愉悦的生活情趣。经济亢奋,物欲横流,诱惑躁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今社会,人类因生活“累”得不耐烦而越来越追求简单和效率。为求得心灵的松弛,人们不愿追求古典的、高雅的、经典的文化盛宴,越来越习惯于视觉性阅读,看电视,看 VCD,网上浏览,名著费尽心机改写成图解本,连以声音见长的音乐也被简单的图示配成MTV,人们越来越喜欢用眼睛思维,而懒得用大脑思考。在MTV并无内在逻辑联系的形象碎片堆积中,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时装表演的绚丽色彩中,在无处不在的广告的灿烂画面中,文化丧失了它的厚重感和永恒性,图像代替了文字,碎片代替了整体,表浅代替了深沉,读图成为一道方便、省心、可口的精神快餐。甚至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也运用说书形式,“六经注我”式地时尚化理解中华经典,通过快餐式推销给大众生活带来点乐趣。文化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媒体舆论炒作的经常化,使得快餐文化业已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资料室、新华书店等珍藏和积淀着传统和历史的圣地失去了曾经的吸引力,人们更惬意的是躺在沙发上享受电影画面、流行音乐、地摊文学带来的“浅阅读”,更乐意到浅层次的、简单轻松的、以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碎片式语言、拼盘式内容、以“知道”代替“知识”的文化产品中寻找“精神快餐”。快餐文化PK掉经典名著,使成长在读图时代的青少年对图像产生挥之不去的依赖心理,失去应有的想象空间,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对强调概念思维的文字信息的阅读兴趣,造成了人“读、听、表达、思考”等能力的退化,成为感性的奴隶。对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抽空文化内核的快餐文化因缺乏具有心灵震撼力的深度阅读、思维训练、美学熏陶和人文关怀,不但无法有效传承人类文明,而且其在社会化过程中也将会失去人生发展的坐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