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相对2001年,从2002年到2005年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10元,256元,570元和889元[1],增幅逐年上升。但与此同时,农村环境卫生的变化,却难以跟上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甚至,有些地方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村边的水塘20世纪70年代“淘米洗菜”,20世纪80年代“游泳灌溉”,20世纪90年代“垃圾覆盖”,现在已是“生态破坏”。“垃圾围村庄,臭水满河塘”成为一些农村环境的真实写照[2]。这些情况的产生,除了由于农业生产造成之外,农民的生活习惯也是一大因素,如随意扔弃垃圾,生活污水未处理排放等。对于农业生产污染如农药、化肥等的管理,牵涉的时间和广度很大,但对于农村生活污染的管理和治理,则主要取决于农户的生活行为。目前,改变农村生活习惯的物质基础已基本具备,只要农户从思想上加以重视,当地政府或行政单位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必然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得以改善。根据笔者的一项调查,农户在环境知识的了解途径上,电视、广播、听说分别为74.1%、27.4%、34.7%。由此可见,政府的宣传依然是主导,但通过人际交流也能够对农户的环境教育产生较大影响,只要能够深入宣传,在方式方法上加以创新,必然能快速有效的达到目标。 对于宣传,一般地讲有两种途径。一是官方的,即政府行为;一是民间的,即非政府行为。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在环保工作上,政府一直是主流,通过各种途径做了大量工作,但主要是投入到环境污染治理上,直接用于环保宣传上较少,且政府投入大多赋予了城市,城乡差别很大。如浙江省各地环保投入中城市占了80-90%,农村最低的仅为6%[3]。 由于我国城乡的二元结构难以快速转变,因此,必须要从别的途径对农村环保工作加以补充。随着环保民间组织也称环保NGO(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的发展,民间环保活动的范围和作用越来越大。截至2005年,我国的环保民间组织共2768家,总人数22.4万人[4]。环保民间组织在倡导环境保护、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对于农村来说,环保NGO存在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公众认同度低,社会影响力不高[5]。同时,由于良莠不齐,个别团体的不良行为导致了农民对此类组织活动的质疑。因此,这种宣传工作尚需进一步挖掘。 另外一种非政府的宣传途径——大学生环保社会实践已越来越成为非政府环保活动的重要补充。自1999年团中央保护母亲河活动开展以来,大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随着中央对“三农”的关注,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农村环保建设中去。目前来看,以大学生“村官”这种社会实践的方式来推动农村居民生活环保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村官”在和谐农村中的作用 (一)“大学生环保村官”、使大学生受到锻炼,更早融入社会 大学生当“村官”,其出发点首先是一种社会实践,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实践活动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由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在方式方法和途径以及场所和基地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和拓宽,所以大学生环保“村官”的实施能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让大学生当“村官”,不是简单的到村里挂牌子、做样子、走场子,而是要通过大学生的脑、手、脚,深入农民家庭,为农村服务,锻炼自身,为以后更好的服务社会打好基础。同时,在当“村官”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将大学乃至中学学到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社会实践活动面向的是整体志愿参与的大学生,如果将这项活动落到实地,临时性的“村官”这一工作经历必将对一代年轻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大学生环保村官”成本低廉,可操作性强 在经济社会中开展活动,必然要产生费用。如果是一般性或指派性活动,村里既要解决食宿,还要专门安排人员进行接待,对于村里来说即使有收获,也要贴进不少人力物力,而大学生“村官”这一社会实践形式的优越性比较明显:其费用不需要村里行政支出,且运作费用低廉。在大学里,立项的社会实践活动都有专门经费。很多时候企业或公益组织还会有相当的资助经费。因此,对于村里来讲,仅需先期进行适当安排衔接即可。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扰民”的可能。从工作的方式上来讲,这是一个宣传的活动,用的是大学生的知识和热情,不需要特别的场所和物品。参与“村官”工作的大学生是一名志愿者,因此,其对“村官”这一角色的投入更加深入,更加易于按照计划进行。 (三)“大学生环保村官”,村民接受,工作深入 由于农村的经济建设相对滞后,因此,外出务工已成为许多乡村壮年男劳力的首先选择。其延续的结果造成了农村“劳动力女性化、家庭老龄化”等现象,被称之为“386199”部队,即妇女、儿童、老人[6]。大学生的到来,正好填补了农村年龄结构上的空缺,同时由于大学生这一独特的身份,更容易获得老年人、妇女、儿童的认可,这使得“村官”宣传工作的开展具有了良好的基础。大学生“村官”是“官”,其主要工作不是“管”,而是适当地“灌”。由于有一定的时间来开展工作,“村官”们可以逐步深入,春风化雨,将环保知识一点一滴渗透到农民的生活中去。且由于周期相对较长(建立连续性工作机制),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而调整方法和进度,从而避免了响鼓推出、模块推进、猝然而止、悄然而逝的短期活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