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919(2007)05-0022-05 一、问题的提出 思维本身就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包含了思维方式教育,或者说,思维方式教育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题中之意,研究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必然要涉及思维方式问题。但由于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日益走向单一化,越来越漠视和淡化思维方式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越来越把思维方式教育问题排斥在自身研究和实践的视野之外,因此有必要将思维方式教育抽出来单独研究。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尽管思维本身属于心理的范畴,其个体特征占优势,但思维方式却具有更多的社会属性,是自身禀赋、教育和社会实践共同影响的结果。曾有学者认为,思维方式包括价值标准、思维视野、思维方法、思想观念等因素[1] 141-150,在看待世界、做出判断和抉择中具有综合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思维方式作为人们处世态度和处世方法的综合,它所涉及的已经不是单纯的个体心理问题,因而“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不再是某一单一学科或某一部分人的问题”[2]。但在实践中,“就心理说心理”的咨询、矫治和教育活动以及心理咨询资格准入制度的实施,使心理健康教育趋于画地为牢甚至是“自我萎缩”。从这个角度看,思维方式教育又是作为独立的“这一个”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介入、渗透与融合。 思维方式教育早就受到国内外教育界和其他各界人士的重视。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指出:“那些懂得什么是较好的思维方式,并且知道为什么这些思维方式比较好的人,只要他愿意的话,他就可以改变他个人的思维方式,从而使思维变得更有成效;这就是说,按照这种思维方式,他们就能把事情搞得好些,而按照其他的心理活动方式去办事,就不能取得同样好的效果。”[3] 从杜威这段话中可以分析出两个要点:一是思维方式是可以改变并且是可以择优的,这应该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二是思维方式在“办事效率”方面的作用要高于其他的心理活动,这显然就有个“心理”和“思维”孰重孰轻、谁主谁次的问题。由此反向推断,解决“心理”问题时如不解决思维方式问题,其成效难免会大打折扣。我国一些学者也曾呼吁加强青少年的思维方式教育。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指出:“实践证明,一个人的知识再多,但是如果他的思维方式是不科学的,那么他的知识也就很难发挥应有的效用。这里,对人们进行科学思维方式的培育,是很重要的。在学校,应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4] 126近期也有学者指出,不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信仰的冲突,也是产生非健康心理的重要因素[2]。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忽略了这些忠告,对于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要么搞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么搞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各种教育互不联系,也极少加以整合。因此,当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充分考虑思维与心理的关系,充分考虑教育的综合作用,认识到思维方式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不容忽略的基础环节。 二、思维方式教育的基础作用 发展心理学综合了生物学的、认知的、情感的、教育的以及法律的诸多因素,我国通常把青少年的起止年龄界定为十一二岁至十八九岁这一年龄段,相当于初中和高中教育阶段。西方学者对此划定的年龄段要相对宽泛,即从11~21岁,包括了初中、高中、大学三个阶段[5] 6。无论从相对狭窄还是从相对宽泛的意义上,青少年这一概念都包含着这样一个事实,他们都处在受教育阶段,“受教育者”是其主体地位,过渡性和发展性是其基本特点。 在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诸多特点中,过渡性是其最根本的特点,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1)青春期的开始;(2)高级思维能力的出现;(3)向新的社会角色过渡[5] 9。其中,“向新的社会角色过渡”是最为复杂的,并且是难度最大的,因为它不仅是个体发展的需要,受个体差异的影响,而且综合了家庭、学校、同伴关系的影响,综合了青少年人际地位、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法律地位的变化等诸多因素。正因为青少年处在过渡阶段,并且身居“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因而给学校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正因为其过渡因素的综合性,因而任何单一的教育形式都难以奏效。 自我中心是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青少年的许多心理问题都与此有关。按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自我中心是由于思维缺乏可逆性,而缺乏可逆性的机制在于同化与顺应的对抗[5] 264。因此,培养青少年思维的顺应与同化能力,使青少年能够自我调整内在的心理结构,并与环境保持平衡的互动关系,应该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正常的认知发展是青少年思维水平的标志,也是青少年心理成熟的关键。就认知事物的思维方式来说,青少年“个体的思维从具体运算过渡到形式运算,标志着智慧发展到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在此之后的发展仅是经验和知识的增加,思维方式不再有质的变化。青少年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他们对于自然世界、自我、人际关系和社会本质的思维方式的变化源于形式运算认知结构的建立。”[5] 11这说明,青少年时期是进行思维方式教育的黄金阶段,错过了这一阶段,待到思维方式基本定型后,势必会增加教育的难度,对此应该有紧迫感。同时,由于青少年思维方式的变化源于形式运算认知结构的建立,因此,特别应该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思维方式的“点化”,大学阶段还可从各门具体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中归纳出一些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单独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