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养成德育与健康社会文化环境建构

——对优化社会文化环境以提高青少年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葛茂林,石家庄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801   葛茂林(1966- ),男,河北献县人,石家庄学院马列部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青少年心理。

原文出处: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一些大众传媒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价值取向和内容选择上存在着篡改和妄言历史、一味沉溺娱乐、肆意渲染情色等等问题,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被污染。要改变这种状况,把青少年培养成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就必须要优化社会养成环境、重视健康文化熏陶;重视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塑造学生的优良公民品质;加强文化和道德建设的制度调控、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实践理性。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7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912(2007)03-0017-05

      为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改革学校德育教材编写体例和内容布局、实践学校德育的文化养成教育、家庭德育的生活养成教育,优化社会文化养成环境,我们课题组针对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道德素质和主体人格的特点,设计了专题问卷。问卷由兴趣爱好——个性倾向和社会文化熏陶;价值观念和意志品质——个性特征与文化人格;行为习惯——生活与实践养成的主体品格;学校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熏陶和价值导向;人际交往——交往习惯和能力;思想道德和政治意识——政治思想品质六个部分、76个问题组成。为保证问卷的公正性,我们在石家庄市三所小学、三所中学、一所大专和两所本科院校的小学五年级、初二年级、高二年级、大专二年级、大本三年级的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共发放小学300份、中学600份、大学300份,相应收回有效问卷298份、576份、285份,有效率达97.9%。

      一、优化社会养成环境,重视健康文化熏陶

      从问卷分析看,社会文化生活中,大众传媒即电视、报纸、电影、网络、新闻、广播、通俗书刊、多媒体传媒等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既直接又巨大。当前,一些大众传媒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价值取向和内容选择上存在着篡改和妄言历史、一味沉溺娱乐、肆意渲染情色等等问题,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受到污染。最受学生欢迎的读物、歌曲和歌手、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有待提高,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的扭曲与偏颇,亟待政府有效的制度化管理给与有力的纠正。

      (一)加强对文化出版的法制管理、营造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环境

      关于“最喜爱的课外读物”,小学生单项选择的前六位是“童话”29.19%、“中国四大名著”23.83%、“漫画”21.81%、“杨红樱儿童文学”14.09%、“作文书”11.07%、“十万个为什么”10.07%。初中生单项选择的前六位是“科幻、科普书籍”、“小说”、“中外文学作品”、“漫画”、《读者》、“诗歌、散文”,比例分别是16.15%、15.46%、11.34%、11%、7.9%、7.22%;“名著”、“各类小说”、“文摘类杂志”、“科幻、科普作品”与学习等相关的“教育教学类书刊”、“儿童文学”,比例分别是20.86%、15.35%、9.54%、8.35%、8.2%、5.96%。高中生前六位的单项选择是《读者》、“青年文摘类”、“小说类”、“文学名著类”、“漫画类”、“学习类期刊”,比例分别占22.46%、14.74%、14.74%、10.88%、9.47%、9.12%;大学生前六位的单项选择是各类“小说”、“科学与专业杂志”、《读者》、“文摘类杂志”、“时装类杂志”、《知音》和《家庭》类杂志,比例是33.68%、17.54%、14.75%、11.23%、7.02%、7.02%。

      总体上看,不同文化层次的学生在爱好和选择上,基本能够远离低级趣味,向往知识、真理、健康娱乐等。但从统计的各种具体读物的名称和内容看,出版物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使可供学生选择的、代表时代性先进文化和价值需求的读物并不多。如有关科学探索、自然探秘、民主法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健康人格、优良品行等内容的优秀科学与人文读物稀少。这对出版业如何摆正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的关系,担负起培养青少年健康审美趣味、健康人格的职责,出版更多适合时代发展、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公民修养要求的作品提出了要求。

      (二)提升流行音乐的先进文化内涵、用积极向上的审美趣味哺育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于“最喜爱的歌手或歌曲”,小学生前十位的单项选择是“周杰伦的《七里香》”、“庞龙的《两只蝴蝶》”、“老鼠爱大米”、“张蕴涵的《欧若拉》”、“林俊杰的《江南》”、“蔡依林的《爱情三十六计》”、“蔡依林的《看我七十二变》”、“S·H·E的《波斯猫》”、“周杰伦的《我的地盘》”、“周杰伦的《东风破》”,前五位的比例是15.92%、10.73%、10.03%、9.34%、8.65%;初中生前五位的单项选择是“光良的《童话》”、“周杰伦的《七里香》”、“歌手林俊杰”、“歌手蔡依林”、“林俊杰的《一千年以后》”,比例是19.24%、8.25%、7.56%、6.19%、5.84%;高中生前五位的单项选择是“英文歌曲”、“周杰伦的歌”、“光良的《童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手光良”,比例是11.93%、8.07%、7.72%、6.32%、5.26%;大学生单项选择的前五名是“影视插曲”、“歌手刘德华”、“刘德华的《忘情水》”、“歌手周杰伦”、“歌手孙燕姿”,比例是10.53%、8.42%、5.96%、4.91%、3.16%。

      从以上选择中,可以发现两个问题:

      第一,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二年级,这些1985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享受着经济繁荣、文化多元、生活自由富裕的文化生活,客观上形成了在音乐欣赏方面追逐自由、悠闲、享乐、轻松的旋律和格调的习惯,他们喜爱的歌手和歌曲,大同小异,全部偏重或缠绵或轻快或紧凑的旋律、酣畅淋漓地抒情、夸张和无所顾忌地直抒胸臆等,体现着他们在艺术欣赏方面的特殊爱好。

      第二,大学生的选择则不同,他们依然喜爱哪些在自己少儿年时代流行,受自己欢迎的歌手、歌曲。这一方面昭示了他们和中小学弟妹们成长背景中音乐流派和风格的不同,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在音乐欣赏方面具有怀旧性和留恋“儿时记忆”的特点,即少儿时代“快乐时光”中熟悉的旋律、情调,会非理性地跟随他们的一生,影响着他们的音乐审美取向。从这个视角看,在儿童、少年还缺乏理智和鉴别能力时,用健康、向上、积极、励志,注重高尚精神境界追求的音乐来影响他们,营造健康的音乐审美环境,引导青少年在音乐欣赏方面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和习惯,是音乐作品创作者和音乐产品生产者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