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公民教育的北京共识

作 者:

作者简介:
谢春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101   谢春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

原文出处:
中国德育

内容提要:

开展青少年公民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公民教育要在我国国情基础上开阔视野,注重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教育。公民教育的内容中应当补充国际理解教育、科学教育、公民资格教育等。要注意正确认识当前导致青少年道德问题的根源,整合各种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尤其是借助现代奥运会这一途径推动公民教育的发展。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7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公民的诞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巨大进步。当代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公民时代,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中图分类号]G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3010(2007)06—0025—03

      “公民”概念的产生,可追溯到古希腊城邦时期和罗马共和国时期,其内涵在文艺复兴运动中通过否定神权和尊重人权得到进一步丰富、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思想与现代国家的兴起相伴随。1765年,英国教育家约瑟夫·普里斯里发表《关于公民及其自主生活的自由教育》,积极倡导开展公民教育。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提出“现代公民”概念,开启了我国公民教育思想的先河。

      现代社会在积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中培育了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现代公民社会的建立和发展,是公民地位真正确立和公民精神切实发扬的自然结果。青少年公民教育在这一进程中具有奠基作用。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深入,青少年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具有共性,开展青少年公民教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课题。2006年5月18—20日,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支持、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北京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这次论坛围绕诚信、奉献精神、责任感、尊重意识和奥运背景下青少年公民教育等专题展开研讨,最终形成了“青少年公民教育北京共识”。

      一、理清现代公民教育的发展脉络与走向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从政策、理论、课程与实践等视角,分析了全球化进程中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趋势。她指出:“平等、民主、理解、尊重等现代公民教育理念逐渐在德育目标、内容与方法中得到关注和体现,中国德育在继承重视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教育传统基础上,开始注重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教育,但总体看,公民责任依然是强调重点。”“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公民教育,既要以开放的国际视野借鉴国外成熟的公民教育经验与成果,也必须以理性的文化自觉意识持守民族文化传统,植根中国现实国情。”“敬畏生命、重视生活经验、追求天人和谐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些传统价值观念正以新的形态融入当代中国公民教育实践之中。”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檀传宝教授认为,21世纪中国的公民教育应当特别注重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衡,注重公民教育内容的开放与创新,注重开展公民道德方面的教育。在教育方式上要通过营造有利于公民教育的舆论环境,使成人社会成为公民生活的表率,“改造学校教育生活成为公民生活的途径”“通过公民生活实现公民教育”。事实上,“通过公民生活实现公民教育,并不是一个新的发现,而是一个被教育家们反复陈述、论证过的教育理念的应用。现在重述这一命题的意义在于,通过教育界和全社会的不懈努力,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概念能够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谐社会建设同步,在中国的土地上真正建立起来;完整的、本真的生活教育理念,也能够在21世纪的中国公民教育和其它教育中焕发出更大的生命力。”

      二、探索更加丰富的公民教育内容

      当今社会,全球化浪潮使公民教育超越地域限制,各国、各地区的公民教育越来越具有共性。任何国家、地区的公民都承担着共同的国际道德责任,培养青少年具有全球道德责任和国际同理心,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是青少年公民教育的紧迫任务。新加坡南洋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张泉治博士认为,“只有这样,当他们长大后到其他国家学习或工作时,就能将自身的美德带去,积极帮助他人,无论别人是谁,也不管他们住在哪儿或是去哪儿旅游。”美国前教育部部长助理、美国教育与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主任苏珊·斯克拉法尼博士指出,应该让教育部门的领导认识到培养学生国际交流能力的重要意义,“高中毕业生应该具备如下素质:有一定的学术修养;能够审慎思考和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识;能够了解世界大事和全球演进趋势;具备能够适应21世纪的人文素养;能够融入团队进行有效合作;能够有效利用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应该做一个有责任感和道德感的公民。”

      科学教育在青少年公民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要关注科学教育对青少年公民教育的价值。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科学教育系主任迈克·瑞斯教授认为,自然科学教育能够对公民教育产生重要影响,因为它不但能够实现教育的一般目标,而且还能够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培养现代社会公民的品德,从而达到培养公民素养的目的。

      公民资格教育是青少年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让青少年具备社会公民资格,应成为公民教育的基本目标。加拿大心理学家丹尼尔·科洛克教授认为,公民资格教育是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通过各种途径所习得的一整套关于公民资格与品格的价值观、思想、情感、行为模式和技巧等的教育。“公民资格诸价值,不管是公民方面还是品德方面,最初都应该在家庭中,由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来介绍和教授。公民资格教育中那些提升性的价值,可以让青少年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途径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

      三、调整公民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青少年的品德教育,尤其是公民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及人类认知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对青少年的道德指责要注意分寸。悉尼大学教授、香港教育学院名誉教授李荣安博士指出:“任何社会都有违法者,然而不难发现,很多时候,这是社会体系失败的结果,使这些人变得被边缘化和丑化。他们的偏差行为可以被视为对成人一代和社会给他们待遇的抗议。”“我们成年人应该好好思考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体系,提供什么样的社会支持系统,来帮助在困境之中的青年,而不是责怪他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