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51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3010(2007)05—0008—07 为了更好地理解青少年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我们有必要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认知和社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下面我将概要介绍一下这一发展过程中几个重要的方面。我们首先分析认知能力的发展,再探讨责任能力,最后得出一些实践性的结论。 一、儿童、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发展 最近十多年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发现就是证明了婴儿已有着惊人的能力,并似乎有必要描述出生一年后婴儿的认知能力。但是,在这里我并不想过多地讨论这一新的发现,而是以人生第二年为起点来着手探讨认知能力的发展。 自我认识和同情 婴儿最初的自我认识就是在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形象。大约从一岁半开始,婴儿就发现了自我、产生了移情能力。正如毕绍夫—科勒女士(Bischof-Koehler)所证明的那样,自我概念和移情能力之间有着明显的关联。她发现:那些在镜子里辨认出自己形象的孩子更多地表现出了同情和帮助的意愿。由此推出的结论是相当耐人寻味的,即从这时起,孩子就已经具有了最初的道德行为意识。可以断言,从这时起,婴儿就已知道当他做某行为时,对方感到了痛苦,而正是他引起了对方的痛苦。 性别角色的辨认 紧接着就开始了颇为漫长的性别辨认过程,从两周岁开始直到六周岁才基本上完成了这一过程。在这一时期,幼儿逐步学习确认自己的性别归属。在一岁到一岁半时,婴儿比成年人能更好地辨认出对方的性别。在能辨认男女两性之后,婴幼儿就能够开始自我性别归类,并开始在周围环境中寻找适合自己性别的东西了。生理学早已证明了这种性别发展情况。可是,孩子由此获得的认知能力的结果具有决定意义:我们发现幼年时形成的典型化性别行为,一直持续发展很长一段时间,常常是直到青年时,才能放弃基于性别角色的刻板化的行为模式。这的确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性别角色辨认过程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攻击性。是的,男孩从小就表现出较高的攻击性。但是,迄今为止尚未明确的是:男孩的攻击性是生理发育的结果还是社会文化因素造成的?只要我们回想一下长久以来人们在青少年阶段耳闻目睹的行为模式,问题的答案就显而易见了:我们根本用不着任何生物学的解释!属于第一位的男性角色特征就是攻击性和主导性,这也是幼年时人们就亲身经历的。攻击性行为模式是这样地有吸引力,以至于即使是在惩罚攻击性行为时,人们也采用了这种行为模式。由此可以列举出来一系列类似经历,这样的经历在不利的成长环境下就会导致青年乃至成年人的反社会一攻击性行为以至违法犯罪。 对错误判断、撒谎和欺骗的理解 认知发展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错误判断的理解。不到四岁的孩子难以想象一个人、特别是一个成年人对某事知道得不正确,也就是说,某人所知道的并不符合真实情况,简言之,就是某人有着错误的知识。大约从四岁起,幼儿才能形成“错误判断”这一概念。这是认知发展中的一个巨大进步,因为他从此可以明确地区分外在的客观真实和想象的主观真实了。也是从这时起,幼儿能够有意识和故意地撒谎、欺骗,而且尝试使用这一新的认知能力,并设法让别人上当、陷入“错误判断”,他却觉得有趣、好玩。 时间、空间和数字的建构 还有一个运用广泛的能力,就是对空间、数字、时间这些物理真实性基本范畴的建构,这也是一项无与伦比的认知成就。三维空间、数字和时间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幼儿在约六、七岁时才能够理解这些概念;而且在所有文化中这些观念的形成都与学校教育无关。相比之下,时间观念最为困难,也是较晚形成的。不过,时至今日,有关认知发展的图像更加丰富和完整。有的孩子在某些方面(领域)能够获取相当于专家水平的特殊知识,而在其它方面却是一无所知。 孩子作为科学家 如此看来,在思维方面,孩子和成人好像没有重大的本质差别,可是,从前人们曾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本质区别。通过对小学阶段儿童的试验,证实了上述的新见解。 如果让孩子来回答怎样通过试验检查某个特定的假设,至少在简单条件下,他们能够想到需要控制某些变量。比如:怎样才能知道是大老鼠还是小老鼠在夜里偷走了黄油呢?我们展示给孩子一个门洞大的房子和一个门洞小的房子。大多数孩子能够发现,只有门洞小的房子才具备试验所需的关键条件。再如:我们怎样判定天气不好时穿衣服少就会使人感冒呢?孩子们建议采用的控制组试验方案,即让一个穿着暖和的小组和一个穿衣单薄的小组站到室外去。又比如:在确定是网球拍的面积还是其材料属性对作为试验结果的特定击中率更具有决定性作用时,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还能够相应地使用两个变量。与此相反,至少到青少年阶段,他们仍然还难以理解:知识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包含在特定的“理论体系”中的。他们确信,一个中世纪相信传染病产生于魔法的医生如果在显微镜下看到了病原体的话,将会放弃他的观点。 青少年的形式逻辑思维 尽管儿童就已经具有了令人惊异的思维能力,在青少年阶段又形成了一个新的思维结构,就是形式逻辑思维。这时,青少年能够从特定的假设出发归纳得出结论,而这些假设条件不必涉及到具体的真实事物。不过,这些逻辑思维表现在特定领域中,我们常常发现在数学领域形式逻辑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与此相反,青少年甚至还有成年人在政治等其它领域却根本不能进行形式逻辑思维,不然的话,一些稀奇古怪的观点根本就不会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