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997(2007)02—0023—03 社区青少年是青少年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和外在环境的压力,游离于学校和工作单位之外,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可能,容易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被抛出社会的正常轨道[1]5。因此,关注社区青少年的现状,解决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就显得尤为必要。鉴于该群体存在的问题往往是在与社会结构不良互动中产生的,所以对其社会网络的研究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目标 社区青少年的社会网络包括社会交往网络和社会支持网络,二者不能混同。社会交往网络主要是指社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对象、接触群体等。社会支持网络一般是指对社区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给予帮助支持的群体及其求助对象。社区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又可以分为正式支持网络和非正式支持网络两种,前者主要指党政部门、共青团、工会、街道、居委会以及大众传媒等正式机构、组织及其相关工作人员,后者主要是家人、亲戚朋友以及同学等私人交往范畴。 根据对上海市普陀区社区青少年的实证调查数据,本文首先试图了解普陀区社区青少年的社会交往网络与社会支持网络的现状;其次,通过对实证数据的分析,考察社区青少年交往网络与支持网络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第三,本研究将探讨如何促进社区青少年的社会交往网络和支持网络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为社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中的“社区青少年”是指:具有上海市户籍,年龄在14周岁~28周岁之间,无固定工作、未继续就学、缺少监管的青少年(即通常所说的“三失”青少年)。据了解,截至2005年12月底,上海市的社区青少年人数已经超过了7万名。随着就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数字可能还会继续增加。 本次调查采用分类定额抽样/配额抽样(quota sampling)方法,主要依据《2005年上海市普陀区共青团员、团干部和团组织情况统计年报表》中“共青团团员情况统计表”和“各经济类型中青年、团员、团干部和组织情况统计表”所提供的数据,并考虑到2005年上海市社区青少年抽样调查的比例进行配额抽样。本次调查共在普陀区范围内抽取了204名社区青少年,全部采用在调查员指导下自填问卷、当场回收的形式进行,一共回收有效问卷204份。 三、研究结果 本次调查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调查结果如下: 1.社区青少年的交往网络较为狭窄,局限于父母、同学等非正式群体。调查表明,社区青少年最主要的交往对象是其父母及家人,这一比例约占总体的43.1%。排在第二位的交往对象是同学,约占37.7%(见表1)。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工作者在社区青少年的交往网络中仅占总体的1.0%,位于交往网络各类群体中的最后一位。由此可知,社区青少年的交往范围比较狭小,主要局限于家人这样的初级群体中,其他类别的交往对象所占比例非常小。
2.社区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的求助对象,主要为父母及同学,社会工作者也占有相当的比例。社区青少年的自助能力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因此,对外求助成为他们解决困难的重要手段。调查数据显示,父母和家人是社区青少年最主要的求助对象,占总体比例达54.2%;其次为同学,占45.3%;社会工作者居第三位,占29.6%;所占比例最少的主要是正式支持网络中的“党政部门”、“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组织”、“大众传媒”等,各自所占比例仅为1.5%(见表2)。 3.在获取就业信息的社会支持方面,正式支持网络所占的比重大大上升,超过了非正式支持网络。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对于就业支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考察社会支持网络的一个重要维度。与支持系统的分类方法相一致,就业信息的主要获取渠道也可以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普陀区社区青少年在获取就业信息方面通过正式渠道要多于非正式渠道。其中,从社会工作者处获得就业信息的社区青少年比例最高,约为37.5%(见表3)。其他比较重要的渠道依次为:“街道及居委会”,占32.6%;“父母及家人”,占32.1%;“劳动或人才市场”,占31.0%;“大众传媒”,占29.9%(见表3)。可见,在普陀区社区青少年的就业信息支持网络中,居于前五位的仅有“父母与家人”(占32.1%)为非正式支持网络,其余皆为正式支持网络。
四、调查结果分析 首先,从本次调查获得的数据中发现,普陀区社区青少年社会交往网络的主要群体与社会支持网络中的非正式网络具有很大程度上的重合性,但却未能成为社区青少年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