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
李冬梅(1976—),女,吉林抚松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2005级在读博士;雷雳(1968—),男,重庆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89);邹泓(1953—),女,山东莱芜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社会适应行为是社会适应的重要内容,其特征包括并发性、差异性、发展性和期望性。社会适应不良行为不仅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碍其未来的发展,而且对他人和社会都有不良影响。目前对适应行为的测量工具较多,主要以适应不良行为为主,对适应良好行为的关注较少。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两大类。未来的研究应包括对适应良好行为的研究、整合纵向的研究、干预研究。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7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7)02—0150—07

      发展与适应是个体人生历程的基本任务,社会适应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的生理、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特殊时期,是从不成熟过渡到成熟的重要的转折期,对青少年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社会适应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个体发展的重要的指标。同时,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衡量社会适应的标准之一就是社会适应行为。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行为不仅对其个人产生特殊的作用,也对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有重要的影响。

      一、社会适应行为的概念

      (一)社会适应行为的各种心理学观点

      不同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对社会适应行为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观点:

      进化心理学观点。进化心理学指出进化有其特定的驱动机制,自然选择尤为重要。它倾向于保留那些最有利于物种生存延续的基因型的变异,从而增强适宜性(fitness),提高物种生存和繁殖的机会。而任何增强适宜性的行为都是适应性的。进化心理学强调在社会适应上,人类和动物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即人类和动物拥有共同的行为特质,同时,人类在社会活动的适应中也形成了独特的人格特质。在一定程度上,人格特征也表现为人们能利用来解决社会适应问题的素质和资源上的个别差异(Buss,1998)。

      人格心理学观点。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人格是个体适应行为的内在依据,甚至认为社会适应就是人格适应。例如奥尔波特(Allport,1961)[1](p.192) 指出人格是个体内部心理生理系统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的独特性[1](p.192)。人格是由一系列的特质构成的,特质是个体行为的内在基础和机制,个体的社会适应行为是由特质和环境交互作用决定的。我国学者也认为社会适应实际就是人格适应[2]。

      智力心理学观点。智力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的社会适应是一种智力活动。格林斯潘(Greenspan,1979)从社会性能力考察社会适应,他在“社会性能力模型”中指出,社会适应行为包括了社会性能力和实践性能力。斯腾博格(Steinberg,1985,1996)的三元智力理论和成功智力理论指出社会适应实际上就是智力的表现。戈尔曼(Goleman,1995)提出的情绪智力理论认为一个人要适应社会环境,就要具有良好的情绪智力,因此社会适应行为就是情绪智力的外部表现。

      临床与健康心理学观点。社会适应分为一般的生活适应和在应激环境中的应对过程。临床与健康心理学从人们所面临的适应情景和适应问题出发,强调人们在社会适应情景中处理适应问题的应对行为以及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发展心理生物学观点。发展心理生物学主张个体的行为是由个体的经验过程和生物过程共同决定的,因此两者都要研究。凯恩斯(Cairns,1986)的个体社会性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社会行为是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的结果,社会行为模式是一个由生物、认知、社会网络系统和生态系统等环境因素组成的产物,社会行为具有保守性、完整性、阶段性和社会参与性等等特点。

      我国学者聂衍刚提出的社会适应行为的整合模型也提出了社会适应行为是一个涉及到智力、人格和自我意识等多方面的活动[3]。因此,社会适应行为应该是一个整合的系统。

      (二)社会适应行为的概念界定

      在早期的研究中,社会适应行为也被称为社会适应能力(social competence),是指个体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达到其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随后学者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社会适应行为。斯帕罗(Sparron,1984)认为社会适应行为是按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要求独立处理各种日常生活事物的能力。有的学者认为适应行为指满足个人生活和社会要求所需的日常活动能力或个人用以满足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要求的行为[4]。道尔(Doll,1953)则认为适应行为是指人类有机体保持个人独立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机能[5]。美国智力落后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n Mental Retardation,AAMR)对适应行为的定义是:个体达到人们期望与其年龄和所处文化团体相适应的个人独立和社会责任标准的有效性和程度[6]。这个定义在适应行为研究领域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我国学者也对社会适应行为做出了定义,例如聂衍刚(2005)指出社会适应行为是指个体为了适应外在社会环境、文化的要求和内在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必须在生活、学习和交往等实际活动中学会、选择和回避的行为,也是个体独立处理日常生活和承担社会责任,达到其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程度的能力水平的反映。

      从对适应行为概念的界定当中,我们能够看到虽然研究者对适应行为的理解的角度各不相同,然而,他们对适应行为概念的理解也有共同点:第一,都强调适应行为是与个体年龄相符合的行为,相同的行为对于处于某一年龄阶段的个体来讲,是适应的行为,但是对于处于另一年龄阶段的个体来说,可能就是不适应行为;第二,强调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的期望与要求,不同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对个体的期望与要求有所不同。例如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对个体的期望是不同的,学校与家庭对个体的要求也有所差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