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英国青年文化与大众传媒

作 者:

作者简介:
戴立云,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讲师。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文化与传播从来就是联系在一起的。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文化与媒体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在战后的英国,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电影、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快速发展起来。它们在舆论宣传、规范价值观和构建群体的认同性等方面影响着青年文化的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媒体自身也扩大了影响。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7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文化是一个非常难以确切界定的概念,它可以涵盖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切成果,也可以指人类正在进行的一切活动。就研究青年文化与大众传媒来说,下面的解释也许更有价值。有的文化研究者将文化看成是各种各样的符号的体现,认为人类的器具用品、行为方式,甚至思想观念,都是文化的符号或文本。因此,文化的创造就是符号的创造,目的就是为了向人们传达某种意义,这种传达的过程就是文化的传播。

      从原始的口传文化阶段发展到近代的印刷文化阶段,再到现当代的电子文化阶段,文化与传播媒介相依相存的关系越来越明显,以至有了“媒体文化”这一词汇。青年文化主要是由青年创造、认同并传播的与生活主文化既关联又相对独立的,由观念、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组合成的亚文化系统。战后英国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发展以至后来的走向衰落,都是与战后英国媒体产业的发展分不开的。

      一、文化与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所具有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文化传播与舆论扩散。大众传媒通过自己的报道,将社会中出现的现象、正在发生的事件和存在的问题传播给了普通大众,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文化传播与舆论扩散效应。发生在一地的事,通过媒体的报道能引起全社会的注意,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所知晓。随着大众报道的深入,公众对问题的认识也会随之加深,产生出不同的情感。但是,这种认识和情感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媒体报道导向的影响。媒体报道的视角和立场,会直接影响公众和社会权力机构对事件的评判,从而对整个事件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战后英国民众对青年亚文化的认识和接纳就受到媒体报道的左右。

      另外,大众传媒本身也在塑造着文化,规范着人们的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受到挑战,处在新与旧、进步与落后的转换冲突中,对传统的社会有着本能的眷念,对新生的社会有着天然的抵触。这种冲突会使一部分人产生强烈的不适应感,使他们处于迷惘之中,对处于社会转型中的青年更是如此。对刚刚失去的世界他们没有老一辈的那分执著,对刚刚诞生的社会他们又有着太多的迷惑与失望。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对社会的诸多不满,大量的越轨、反叛行为随之产生。要结束社会上的这种无序现象,就必须来规范和引导大众建立新的价值观。大众传媒这时就承担起了这种职责。因为大众传媒的报道往往都暗含着主流社会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对大众的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是人们建立起了与主流社会相适应的新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媒体文化在诱导个人认同于已经确立的社会价值观的同时,也为个人提供了反抗社会的种种资源。因此,个体并非被动地接受媒体所传达的意义和信息,他们对媒体文本有着自己独特的解读能力和批判性,从而创造出与主流价值观相抗衡的价值观,与主流文化不相符的亚文化,而这其中大部分都是青年。

      大众传媒还有着构建个人、群体的文化认同性的功能。认同性是一种预订人的社会角色的功能,是一种传统的神话系统,它提供方向感和宗教性的支持,以确定人在世界中的位置,同时又严格地限制其思想和行为的范围。在传统社会里,个人的认同性是与其家庭出身、从事的职业相联系的;而在战后的消费和媒体化的社会里,认同性已经越来越和时尚、外表、形象以及消费等联系在一起了。这使得每一个人都不能没有自己个性化的外表、风格以及自身的形象。个人认同性的最终形成是依赖于他者的再认,这种再认过程的媒介就是大众传媒。“媒介在历史上对于想象国家社群发挥了核心作用;或许事实上,要是没有印刷媒介及随后的广播电视媒介的贡献,也不可能创建共同的文化群落和认同。”

      传播、文化和认同三者之间有着一体的关系。传播技术是起决定作用的积极因素,而文化和认同是被动反应的因素。传播技术是因,认同是果,它因技术的“冲击”而形成并修正。媒体文化提供了构成人的世界观、行为乃至认同性的材料。在主流文化的影响下,亚文化的群体和个人通过创造自身的文化符号、风格与认同性,来抵制主流文化与认同性的主导形式,在外表和行为上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二、青年文化与大众传媒

      20世纪电子媒介的出现,是人类文化传播史上的一场伟大的革命,它从此彻底改变了人类文化传播的方式,文化自身存在的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战后,在社会、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上,英国的传媒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这时的发展不仅有技术的支持,还有社会的需求。在迅速变化的社会里,必然会出现行为方式、鉴赏方式和穿着方式的混乱。社会地位变动中的人往往缺乏现成的指导,不易获得如何把日子过得比以前“更好”的知识。于是,电影、电视和广告就来为他们引路。

      在英国,青年文化在爱德华时代,甚至更早的维多利亚时代就已出现,但只有到了二战后才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引起社会学家、文化理论家和历史学家及普通民众的普遍关注。这主要是与战后英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分不开的,更是媒体宣传的结果。传媒的发展给战后的人们带来的是新的价值观和新的生活方式,也为青年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战后,青年成为英国社会变化的代名词。媒体更是用一些闪亮的词汇来介绍青年,向大众传播这样一种观念:青年是一支新的社会力量,与令人厌烦的、老的传统社会秩序相比,他们是有活力的、令人振奋的。广告商也习惯使用青年形象,将他们富有活力的现代性、时髦的享乐的形象与产品的宣传相联系。但是,在媒体的报道中对青年一直存在着两面性:一面是对青年的需求积极的迎合,一面对他们的越轨行为却毫不宽容。媒体的这种两面性报道对大众产生了误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