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919(2007)02-0012-06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获得了蓬勃发展,志愿服务正在产生巨大影响,志愿精神正在中国广泛传播[1]。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冲击,志愿服务事业也日益向纵深的方向发展,尤其是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到来,无论是在志愿服务项目的规模上,还是在志愿服务项目的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那么,如何科学、规范、公正地评估当前的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对当前志愿服务项目的客观评估,不断改进志愿服务项目的管理方式,健全志愿服务项目的制度建设就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2005年上半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课题组对“首都大学毕业生基层服务团”(以下简称“基层服务团”)项目进行了绩效评估。 一、基层服务团项目绩效评估的背景及方法 2003年7月,为缓解首都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探索青年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引导青年学生服务基层,锻炼成才,北京市教育工委、团市委、市委组织部、市教委、市人事局、市财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实施基层服务团项目,并成立了基层服务团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北京团市委志愿服务指导中心。此项目每年通过自愿报名方式,公开招募应届大学毕业生,经过资格审核、健康体检、择优录取等环节后选拔近千名志愿者入选基层服务团。基层服务团项目已顺利进行了两届,第三届基层服务团项目正在实施。 本课题组从2005年1月中旬正式确定对基层服务团进行项目绩效评估。到2005年5月底,经过了准备、调查、研究、总结四个阶段,采用了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在大量调研和学习国外评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微观“综合绩效评估”[2] 框架,即对项目的适当性、效率、效果、满意度、社会影响和可持续性进行评估。我们分别以第二届基层服务团大学生志愿者、志愿者服务单位为调查对象精心设计了两种问卷,通过邮寄的方式,向千名志愿者、273家志愿者服务单位发放了相应的问卷。回收问卷分别为716份和218份,回收率分别为71.6%和79.9%。我们实地走访了在房山区委、房山区石楼镇、平谷区委、平谷三中、顺义区委服务的志愿者,分别与各个服务单位负责人、志愿者召开了半结构式的座谈会。根据评估的需要,我们与较为熟悉的志愿者建立了联系,进行了个案访谈。深入、细致地了解基层服务团志愿服务的状况,丰富充实调查内容。此外,我们查阅了基层服务团相关的文件,还对志愿服务的相关理论与研究作了资料汇集,使我们能在实地调查中找准问题,适切评估。 二、基层服务团项目绩效评估结果 (一)基层服务团项目适当性评估 项目的适当性即实施该项目的合理性:该项目是否与目标群体的需求相一致;是不是对目标群体需求的及时回应。我们从北京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北京远郊区县的公共部门状况、志愿者和其他人对该项目的认可度这三个方面对基层服务团项目的适当性进行评估。 2003年成了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就业高峰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2003年、2004年两年,北京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分别为81,385和99,637人,就业率分别为89.68%和89.43%。按照近两年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及就业率推算,经不完全统计,每年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有5,000~10,000人未能实现就业。从北京远郊区县对人才的需求来看,2001年,北京市人事局对北京地区26所高校2,540名毕业生择业意向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98%的北京籍毕业生选择北京就业,外地生源毕业生首选北京的占62.6%。据北京市人才交流中心主任韩光耀分析,北京市的远郊区县对毕业生的需求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程度①。 在我们针对第二届基层服务团志愿者的问卷中,对志愿者参加基层服务团的动机以及他们周围的人对该项目的认可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动机排在前四位的选项分别是“锻炼自己,增长才干”(81.7%)、“做志愿服务很有意义”(55.7%)、“想为基层建设做点实事”(40.4%)、“没找到理想工作”(35%)。另一方面,认可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志愿者父亲、母亲、大多数同学持支持态度的分别为81.8%、76.4%、48.6%,相应地持反对态度的则分别为4.7%、5.9%、16.2%。因此,基层服务团项目的实施客观上缓解了当前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难、北京远郊区县对人才需求的社会问题,同时也得到了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响应,志愿者的父母、同学对该项目也持高度的认同。 (二)基层服务团项目效率评估 我们以第二届基层服务团为例对该项目的投入及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这个指标来估算每年基层服务团项目的效率。在志愿者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中,该项目为每个志愿者都提供为期一年的人身意外伤害险和住院医疗保险,并且,每月通过银行卡为志愿者发放700元的生活补贴。在“‘基层服务团’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各团区(县)委协调服务单位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住宿以及安全、健康、卫生等后勤保障”。服务单位原则上不需要为志愿者提供补助或其他福利,但是否提供可视本单位的经济条件而定。